校本教研课例研究
(2020-06-02 17:59:2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李志人
教育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位教育工作者有没有自己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有没有自己对教育的个人见解,有没有自己对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孜孜追求,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所有这些,都是以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自觉的研究行为为基础的。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校本”,即以校为本或学校本位。“研究”,指学校和教师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性研究,主要以教学研究为主。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的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校本发展的内涵可以归纳成:为了学校,学校中进行,基于学校。校本教研的实践策略:专业引领,同伴合作,自我反思。校本教研的基本流程:学习,规划,执行,反省 。“课例”,即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围绕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设定的课题案例,课例研究是校本行动研究中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我以为,假若用较“宽松”的标准来界定,我的一些“课例”研究,可以看作是“校本教研之课例研究”。比如,发表在《中学生数理化》杂志上的《从作业讲评谈摩尔计算》,又比如发表在《江西教育》上的《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以及去年4月,在全国初中化学实验教材改革研讨会上交流的《对新编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探微》等研究报告(论文),都是我和有关合作者共同开展校本教研课例研究所取得的初步的成果。
以《对新编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探微》为例,来探讨一下我对校本课例研究工作的初步认识。从前年9月下旬开始,我即下校听课,并对初中化学首轮新课程实验开展调研。两个多月听课调研下来(听课39节,调研12所学校,),令我十分不安地发现,90%以上化学教师觉得新编化学教材“不好教” !
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不好教”的感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依照“研究”的一般历程: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和实践——总结和反思,开始进入我的初中化学新课程第一个课例研究。
问题发现。通过听课39节和对12所学校的调研, 我觉得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学校、教师、教材。一是学校方面。去年暑期,市、区两级组织的初中化学新课程通识培训,通知发到了每一所中学,要求下学期执教九年级化学课的所有老师包括实验员,都必须参加新课程上岗培训。结果参训率不到30%,有的学校根本没把通识培训工作当回事,不通知老师参加。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没有转变,也不愿转变。总以为自己教初中化学上十年、有的已经20多年了,习惯了原教材、老教法,对新教材有抵触情绪,不去参加培训学习。三是新教材本身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组织团队。这是一个由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与学校的一线教师共同协作确立的课例研究。于是,我组织了七所学校的化学老师(主要由包括我在内的八名中心组成员)参加本课例的立案研究。
学习准备。我成立以上8人组成的研究小组,目的还在于为全区化学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及其它教研活动培养骨干力量。于是,组织小组开会学习,提供学习资料,如《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校本教研》、《试教通讯》(化学专辑)等。
设计和实践。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初步研究方案:《从〈大纲〉到〈课标〉,对新编初中〈化学〉(人教版)探微》。并且设计了八个子课题:一、化学大纲与化学课标比较、二、化学人教版与沪教版比较;三、新编《化学》的基本理念;四、新编《化学》的基本构架;五、新编《化学》的基本数据;六、新编《化学》数据分析;七、新编《化学》的主要特点;八、对新编《化学》的修改建议。开始,大家对我的这个方案并没有提出大的异议,并分别按分工各自开展工作。经过几次碰头会,都觉得若按这个课例设计研究下去,工程“巨大”,认为目前一线教师最期望帮助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新编教材是怎样一个编排体系?它有何特点?如何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至于大纲、课标,以及新旧教材的比较,固然重要,但可以作为后续课例去研究,以期形成系列课例研究。这样,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了方案。去年3月,我接到通知,准备到无锡参加全国初中化学实验教材改革研讨会,才大致按以上五至八部分形成共识,确定本课例研究的最后方案。
总结和反思。最初的困惑,可谓千头万绪;通过疏理,分出了头绪,也理出轻重缓急。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无锡举行的初中化学研讨会上,这份课例研究报告中提出的7条修改建议,负责华东片小组讨论的代表向大会集中反馈发言中采纳了6条,对另外一条,即“尽管由‘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打破,但她仍然是当今主导版本。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个新理念下的新版本,相比之下更适宜于‘都市’学生,因为教材中的所谓‘贴近生活’大都是城市里的学生生活。因此,建议在现有基本构架下,编写‘城镇’和‘乡村’甚至‘西部’等多个版本,使之真正体现‘贴近学生生活’”。人教社化学室的王晶主任作了说明。我们认为,通过本课例的研究,至少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对新教材(上下册)作了全面疏理,帮助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教材编排体系和主要特点;二是没有回避教材本身缺陷,提出了教材需要进一步修订的意见,使一线教师懂得,不能迷信教材,却要敢于大胆创新,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
课例研究,最能锤炼团队精神。当然,更小一些的课堂教学中的课例研究,如《从作业讲评谈摩尔计算》一类,可以在年级备课组里进行,甚至可以个人在某个班级中实施。相反,还有一些较大的,如《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要举全校之力来进行。因此,课例研究,也要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关于这一点,同样很重要。总之,校本教研,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实践;它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整体素质,最终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是历史使命,作为教育者,都要去主动适应。在新课程变革中,要自我寻找角色定位,并能不断地自我发展。我想,这应该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枫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