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是“校本教研”的生命线
(2020-05-31 17:18:1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继红
经过近一年实验点的先期尝试,我区“校本教研”已进入行政参与推进、建章立制的推广阶段。从实验点现场会上教师们引经据典、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的风采里我们可以看到,“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平台,作为促进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依托,作为打造校园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手段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然而,随着介入学校的不断增多,各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状况的参差不齐,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良端倪:有全校各学科集中一周突击完成课例案例制作的;有加班加点突击操练研究流程的;有为赶制课例案例成果而旧题重做的;也有为迎合研究主题而将下学期教材提前预授的。种种现象表明,校本教研的基本宗旨,校本教研的真正意义被忽略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悄然孳生。
由此联想到笔者近期组织的一次语文学科教研组长联系会议。会上,笔者对各校“校本教研”基本情况从教师参与的态度、研究的效果两方面进行了谈话调研,与会13所学校(2所学校因故未按时参加)的教研组长们对于“校本教研”的积极认同率为零,一致认为被驱使、太深奥,太折腾而没实效。
客观地分析这一结果,不排除人性中的惰性在其中发挥了消极作用,但作为学校教学中坚和精英,对于此问题的共同态度,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校本教研”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环节和具体要求出现了问题呢?
一切立足于文化建设的东西首先都应该是人文的,而人文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有序,符合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有序和规律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就体现在“校本教研”要真实地、常态化地融入师生的校园生活,内视是被认可与接纳的;外观是自然与平实的。
内视的认可与接纳主要在于“校本教研”要关注教师的内部需要,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体意志、个性、需要和愿望得到尊重和满足,教师作为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主要体现为自主选择:一切违背主体意志的东西都会是事倍功半的,或者是阳奉阴违的。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教师个体,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否是由个自主决定的。“校本教研”为教师搭建了发展的平台,并非意味着每一位教师无论是否已经准备充分,都必须走上这条共同的起跑线,教师应该作为自主的主体参与到其中来。兴趣和愿望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利,才能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校本教研”充满原动力。
量力参与:教师队伍中,年龄有老少,能力有强弱,智能有高低,发展的愿望有大小。对于年老体弱者,按质按量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应作为是基本要求;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新手,则重在学习建立教育教学常规,建立课堂基本秩序,习得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年富力强,教学技艺成熟、有自我发展欲望和探究精神者,则要敢委重任,通过课例或案例研制尽力创造条件促进其向科研、创新、学术型教师发展,整个群体形成多层分布、强弱共存、各得其所的态势。
形式多样:案例和课例研制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载体,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思路,但并非意味着案例、课例研究是唯一的、主要形式,并非意味着过去的叙事研究,常规教研已经淘汰过时。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能力的教师,只有符合个体实情、能力所及的教研才是真正有实效的。传统的教研方式也成就过无数的名师大家,教育教学叙事也一次次开启了教师们思想的门扉,案例、课例研究使得教学研究的载体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了,而并非一支独秀,斩断一切与传统、与过去的联系。
成果多维:严谨有序、规整精美的视频或文本案例课例是令人瞩目的“校本教研”物化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校本教研在专业技术层面的发展水平,但它绝非是校本教研的唯一成果形式。“校本教研”立足于建设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宗旨,要求校本教研成果更重视的是教师群体精神层面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师生心灵对话;可以是一场场自说自话的反思独白;可以是一堂堂自以为比过去更精彩的课,也可以是一次次旁征博引、握手言和的唇枪舌战……它展示的是师生开放、丰美、多维的精神世界。
外观自然与平实,主要表现为校本教研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处于常态的。
常态作息时间: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是每个正常生命体得以周而复始正常运作的基本保证。研究表明,教师群体长期以来就是生理、心理健康积重难返的问题群体,如果因为参与校本教研而不得不比过去更多的加班加点,更加繁琐操劳,它必定为教师所逃避厌弃。常态作息时间要求学校安排统一的”校本教研”时间应该在指定的作息时间之内。教师个体的自主学习安排不在此限定之列。
常态课程设置:国家三级课程课程的设立,是为了保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既能达到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又满足地方和学校的特色需要而设置的立体课程结构。如果为了保证语文、数学等学时多,教师人数多的学科开展“校本教研”而随意砍减活动课程,挪用校本课程,不要说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已经忘了触犯了教育教学法规,丧失了最基本的职能了。
常态授课秩序:学校是师生互动、习得秩序、掌握知识、养成德行的重要场所。学校各项课程的学习,活动开展的井然有序是对孩子们最直接的教化和影响。学生在校养成遵章守制,令行禁止的习惯,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应该是一个有着严格的规矩和秩序的地方。为了所谓的“校本教研”而频繁调课、换课、代课,在无形中已经破坏了学校神圣、尊崇的形象,更不用谈到师生的发展,和谐校园的建设了。
“校本教研”是一场静悄悄的学习革命,是一种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文化建设,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文化,与急功近利是背道而驰的。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在内视认可与接纳,外观自然与平实的状态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的历史潮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