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着力点
(2020-05-25 16:54:5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陈文
新课改实验自2001年在全国开展以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成为新课程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怎样实施校本教研?目前,确实有很多文章论及这些问题,但是,这些文章多数是停留在概念阐述上,甚至是行政层面的贯彻实施上,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校本教研到底要研究什么认识模糊。笔者以为,现阶段的校本教研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研究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应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位学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独立探究知识,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它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课堂教学既要体现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更要体现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要实现从“应付课堂”到“研究课堂”的转变,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本学科教材的框架和体系;每年静下心读几本原汁原味的教育名著、专著。在读原著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教育的崇高、神圣,坚定终身从教的信念;在读原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得到方法的指点,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强大理论的支撑。不停地学习、思考、积累,你在课堂上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二、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生命表现形态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赋予“学生”以全新的定义:“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三种基本学生观上:(1)学生是生活中人,教师“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儿童对你来说不是班级记事薄上的一行字和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人,“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与昨天不一样”;(3)学生是一个个个性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有个性,一个独特的人的世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姑息迁就,而应该巧妙而正确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指出并要求他改正。美国心理学家斯托奇在《前瞻与现实的个性心理虚幻》一书中说:“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
研究学生,教师要有坦诚、磊落的胸怀。一般说来,在学生做了错事之后不歧视、不侮辱他们,很多教师都做得到。但能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失误,欢迎和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就不那么容易了。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的威望会不求自来。 研究学生,教师要有切实、公正的行动。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有喜怒哀乐,都懂得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欢乐,都希望教师能尊重他的人格和肯定他的劳动。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夸奖的方法来激励他的学生成长。这种“夸奖”,是教师颔首于学生的一隅之见,是教师赞许于学生的一得之识、一技之长。它可以是一个肯定的手势、一篇作文的褒奖、一次作业的展示……这种“夸奖”,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信念,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完善学生的自我形象。在教师权威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和力日渐失落,师生间冲突不断加深扩大的今天,光大奖励原则,尤为重要。摸清学情、尊重学生、奖掖学生,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美德、一种使命。
三、研究自己
研究自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智能结构和见识能力重新定位。所谓具备合理的知识体系,指不仅要具有他所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得具备与此相关的其他领域里的背景知识。如果你是语文教师,你对政、史、地等人文知识及其最新进展就不能一无所知;如果你是数学教师,你对理、化、生等科学知识及其最新发现也就不能不有所涉猎。所谓具备合理的智能结构,主要指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而创新思维能力又是各种能力中最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你所教学科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你所教学生的发展前途。一个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师,总是抓住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启发、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创造性。 研究自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能力重新认识。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我的知识积累、能力水平跟得上吗?面对新的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挑战,我的观念跟得上吗?我原来常用的教法还能立竿见影吗?我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方式还有拓展的空间吗?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我们教师经常反思、研究自己,时时为自己定好位。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讲师”转变为“导师”,从“教者”转变为“学者”。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合于他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与学生一起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要创设一个轻松的、宽容的教育教学氛围,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背景之下,如果我们的教学研究能够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真正做到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道理,就一定能极大地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