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的魅力
(2020-05-16 19:29:37)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教材,更要让他们丰富知识、培养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学习、延伸性阅读,让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
执教内容:小学语文四年级《渔歌子》
执教教师:李明慧
教师单位:河南省宁陵县第一实验小学
交流探讨
师:孩子们,在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张志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张志和,去欣赏他的一首词——《渔歌子》。
(教师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 我能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3. 增加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师: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对作品已经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对子之间交流导学案上的“预学检测我能行”部分,2分钟之后汇报。
(学生对子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生1:我了解了这首词中使用的颜色词,有白色、粉红色、青色和绿色。
生2:我来补充。我了解了词中的景物,有西塞山、桃花、流水、鳜鱼、蓑衣……
师:在这些词语中有一个生字,咱们最容易写错,就是西塞山的“塞”,来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
生3:我想知道“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4:“不须归”的意思是钓鱼的人不愿意回家。
师:都下雨了,钓鱼的人为什么还“不须归”呢?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咱们就把这个问题写到黑板上,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我最棒”。
展示评价
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小组内交流后进行汇报。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交流得特别充分,下面就来展示我们小组智慧的结晶。
生1:我们小组展示的是——词中有画。我仿佛看到了那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我仿佛听到了那泉水叮叮咚咚的声音,我仿佛闻到了桃花的芳香。
生2:我仿佛看见了花园里百花盛开,我仿佛听到了下雨声,我仿佛看到了潺潺的流水。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钓鱼的老翁……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听着你们说的,老师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接下来由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以画画的形式把这首词的大意展示给大家。
(学生出示图画,画面显示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高飞,岸边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
师:你们不光说得好,而且画得也好,掌声送给他们!
师:现在这首词在我们的手里变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现在,你们知道垂钓者为什么“不须归”了吗?
生1:他是陶醉在这美景中,不想回家了。
生2:在这种美景中钓鱼,垂钓者悠然自得,不想回家了。
师:你这个词说得真好,老师要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教师板书“悠然自得”)
师:不过,我觉得,如果你们了解了张志和的生平,也许会对“不须归”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课件出示张志和的生平)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我从上面的介绍中看出,张志和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险恶。
师:是的。孩子们,在这里,“不须归”指向的是哪里?
生:官场、朝廷。
师:是的。咱们再来看看,柳宗元笔下的垂钓者,又是怎样的心境呢?
(课件出示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交流、探讨)
生:柳宗元笔下的垂钓者是孤独的,从“绝”、“灭”、“孤”、“独”这些地方都能体现出来。
师:和柳宗元相比,张志和笔下的垂钓者是另一种感觉。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下这首词。
检测反馈
师: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们要多读古诗词,它会在无形中影响你的谈吐和气质。希望从今天开始,大家能养成多阅读、多积累的好习惯。
师:下面是达标检测的时间,大家都这么聪明,相信一定会完成得很出色的。
(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部分)
生:第一题中,表现垂钓者悠然自得的句子是……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目标,本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
生:达成了!
师:太好了。大家把掌声送给自己,再把掌声送给同伴。
评委点评
上海市金苹果学校副校长 崔雪君
1. 读准、读通、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这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诵读,为领悟词义、感悟词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紧扣词眼“不须归”,让学生想象画面、品读感悟,启发他们静观文字、用心思考,将文字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样,景与情就能不断交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能感受到意境之美妙、语言之精妙。
3. 教师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用柳宗元的《江雪》和张志和的《渔歌子》进行对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这样的设计,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让学生完成了良好的知识迁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