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型意识

(2020-05-16 19:41:04)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郭瑞

课程意识是近年来被讨论得比较频繁的话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相比之下,处在教学下位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发的课型意识还只是宝塔尖。

有一种伪课型叫活动课,它还有很多姊妹,比如综合实践课、阅读课、写作课。这是我在整理读者来稿时得出的结论。很大一部分学校在提到新课型的时候都会默认为类似的课程。

“伪”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者对课程概念与课型概念的混淆。

活动课、综合实践课、阅读课、写作课,严格地说,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主题,属于课程范畴。而教学改革语境下的课型概念应当是把尊重学的地位和学的需要作为前提,对学生的学习结构进行的改造,它们是多个的、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立体的课堂形态链条,牵动着学习进程的良性循环。

在我接触一些学校的时候,会被很多校长问到,一堂课的流程走下来完不成教学进度怎么办。一般情况下,我会告诉他们要对教材、课型、课时进行重整,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校长们又会以公办学校没有办学自由为理由,表示自己的无奈。本期唐渊校长讲述的一所公办学校课型重构的案例是不是能为有同样畏难情绪的读者鼓起些勇气?

还有一个问题是经常被问到的,“导学案那么大容量,学生能自学完吗?15分钟的自学,还包括对学和群学的时间,能产生真实的讨论吗?”我总是惊讶于老师们敏锐的洞察力,然而优秀与平庸的差距,就在于优秀的人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又把课题转化为成果。改革难免出现问题,但出现的问题恰恰能孕育出成长的活力和发展的潜力。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课型重构的意义所在。

展示是高效课堂流程中最精彩的环节,也因此有些教师质疑学生“表演”的背后是课下“秘密加工”的结果。这种猜测的另一层含义是说,展示需要准备的时间,如果没有有效的合作探究,就无法完成分工明确、精彩纷呈的展示;如果没有充分的自学时间,也就不存在交流探究的基础。

推理是成立的,但并不是“秘密加工”促成的精彩展示,而是学校建立了科学的课型系统。把自学、探究、展示、提升放大并独立,形成自学课、探究课、展示课、提升课,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对每个课型的时间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再规划,从而完成学习系统的再造。因此,无论是30分钟的自学课,还是半天的自学课,亦或是60分钟的展示课,自然有了它存在的必然性。

课型再造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登上的一级台阶,台阶上下就是改革层次的分水岭。先人一步的课型意识有助于学校走出改革的初级阶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教材与危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