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二)
(2020-05-07 17:41:2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三、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学生虚假主体现象
(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毫无例外地举手
有一次,我听了我们学校初中一位英语老师的课。在教学过程中,每当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总是一个不落地举起手。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位老师真行,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后来有几次,他请举手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什么都回答不出来。当时我想,也许是学生因为被老师提问时太紧张了。后来又有一次对这位老师“推门听课”,我仍然发现学生们在他提问时毫无例外举手的情况。课后,私下里我了解个别学生,学生说老师规定他们必须在课堂上举手的,学生还说他们在读小学时老师常常这样要求他们。接下来,我又发现了我们学校还有其他几个老师在课堂上也有强制学生举手的情况。
后来,我找了一个机会,私下里与几位老师交换了意见,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举手期待老师提问,本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举手发言,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权利,但同样学生也应该有不举手的权利。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举手发言,但不应强制学生必须举手。强制要求,举手就成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不是权利了。强制举手,实际上是不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表现,是剥夺学生主动学习权利的表现。
(二)发言很热闹的教室
在听课中,我还发现我们学校少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热闹”的气氛。
老师们被听课时最担心的就是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室静悄悄”的现象,他们总希望教室的气氛更热烈一些。确实,成功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带来热烈的课堂教学气氛,但这必须建立在老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但是有少数老师忽视了观念转变和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设计时一味降低问题的难度,在课前规定学生必须大胆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发言很热闹”的气氛。
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勇跃,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如果是建立在一味降低问题难度或强制学生大胆发言基础上的,学生成为一种被利用的对象了,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表现为处在虚假主体地位上。
伊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而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他还指出:“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些,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可见,老师不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刻意追求“发言很热闹”的气氛,因为那种片面追求只会把学生训练成“会说话的工具”,而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思想者,老师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者。
事实上,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就是一些成绩特别好的学生,也并不是对每个问题都迫切希望有机会回答的,他们常常需要倾听别的学生是怎么思考的,需要倾听老师是怎么思考的。相反,一些喋喋不休发言的学生,过分迎合老师希望教室出现“发言很热闹”气氛的心理,对许多东西缺乏深入的思考,因而学习变得浅薄起来。可见,老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言,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不仅教育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倾听,而且必须要求自己善于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善于倾听学生。
四、公开课的困惑
我们学校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每周都要安排老师上公开课,组织老师听课、评课。一年多来,这一做法不仅促进了老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老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而且明显促进了老师之间关系的改善,对于构建合作性的同事关系和合作性的学习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老师对公开课仍然存在着困惑:公开课是上给学生听还是上给老师听的?这是在评课研讨会上几位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按常理说这不应该成为问题,公开课当然是上给学生听的,而且大多数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从我们学校公开课教学情况来看,仍然有一些老师在事实上有意无意地面向听课老师上公开课。
我想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公开课的老师迫切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得到充分肯定。二是听课老师所施加的压力。参与听课、评课研讨的其他学科老师常以能否听得懂课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有时听课老师会不经意地说:“***老师的课很精彩,我虽然不是教这个学科的,但我也听懂了。”这样带有夸赞性的话对上公开课的老师就会形成误导。
其实,“公开课是上给学生听还是上给老师听的?”这一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片面地面向听课老师上公开课当然是不可取的,而简单地坚持“公开课当然是上给学生听的”观点,却在无意中陷入了旧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思维中去了。
作为听课的老师,决不应该把是否听得懂公开课作为目的,重要的是观察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理、如何发展师生关系的?观察上课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关注学生的?用心体会上课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或落后的程度,分享公开课教学中师生的愉快,思考公开课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就好象自己也融入了课堂教学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在公开课教学中,听课的老师也可以与上课老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从而真实地感悟课堂教学的真谛。
(一)公开课到底是表现学生的,还是表现老师的
当前,新课程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教学当然主要用来表现学生,老师的“教”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如果说要表现老师,主要不是指表现老师主宰课堂教学的居高临下的位置,而是用来表现老师是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表现老师是如何以新课程的精神为指导来开展教学的,表现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有效关注学生的。必须要明确的是,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表现是否成功,必须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真实自然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指:学生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了关于未来发展的启示,是否通过课堂教学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
但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我还是发现有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习惯于表现自己,这种自我表现或多或少地压制着学生的表现,使学生仍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被动学习的身份并没有被改变。在听课过程中,我常常思考着这个问题,起初我以为是老师天生的表现欲所致,后来才发现这种认识是肤浅的。究其根本原因,老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老师平时都很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学生面前、在听课的老师面前,总希望有机会表现一下自己“渊博”的学识水平,老师往往会担心因为自己讲得少而被学生和听课老师认为没有水平。一些老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以至于他们忘了新课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创生的过程。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公开课教学不仅不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载体,反而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障碍。
(二)公开课教学应该完美无缺还是应该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老师总是希望自己所上的公开课是完美无缺的,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堪称典范。事实上,任何一节公开课都不能做到完美无缺,会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如果哪一位老师真的能上一节完美无缺的公开课,那么他的课便失去了研讨的价值。
我认为,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是进行评课研讨的出发点。公开课教学中的成功之处确实能让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受到一种鼓舞,有利于增强老师的信心。而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属于个别老师的问题,往往更有属于老师们在教学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才能产生可贵的火花,先进的教学观念、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在这种碰撞中逐步渗透到老师们的思想中,从而促进老师们在实践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老师在上公开课之前进行充分准备,应该说是有必要的,但是以公开课教学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则要求老师不能过分粉饰自己的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经过过分粉饰而让人觉得“无懈可击”,反而把上公开课的老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掩盖住了,这样的公开课势必成为“作秀课”。
(三)公开课教学是不是应该展示平时的教学水平
有一次,我发现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便让教务处为他安排了一节公开课。谁知这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原来他为了使课堂变得“热闹”一些,用了完全不同于平时的教学方法,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我还发现,有的老师平时用灌输模式进行教学,上公开课时才试图用新课程精神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平时用压制学生的办法组织教学,上公开课时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可能体现出来的。每当有老师在上公开课过程中责怪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教学,我总是断定这样的老师平时从来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过。老师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学,是旧观念表现。
真正上好公开课,功夫一定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