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三)
(2020-05-07 17:42:37)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五、课堂教学改革中难以迈过去的坎
(一)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评价老师
新课程精神告诉我们,评价一名学生,不仅要关注其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视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新课程精神还要求我们评价一名教师,既要看他(她)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她)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其他各种能力,看他的教学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否合理,看他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促进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等方面,老师基本上都能有所作为,但要建立起对学生、对老师的综合评价体系,却异常困难。
我曾经认为,评价学生,不能以成绩高低论优劣。根据成绩把所有学生划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三大类别,是等级制度的观念在学校管理中的渗透,是极端片面的划分办法。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老师在做班主任时,曾断言一名成绩不好的学生将来只能成为“社会渣子”。这名学生走上社会通过十多年的拼搏,成为当地很有影响的成功人士。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这名学生在酒席桌上遇到了当年的班主任,在觥筹交错中,他提到了当年班主任的断言,班主任听了尴尬至极。我试着把学生称呼为“成绩优秀学生”、“中等生”、“学困生”,自认为这样就不会歧视学生了,但现在看起来,这种称呼实质上还是按成绩高低来划分的,“学困生”仍然是一种歧视性的称呼。我还看到一些学校按成绩高低依次把学生分成A、B、C、D四类,如果这种分类是为了促进老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或许还有一些合理性,但C、D两类学生仍然处境艰难。有的学校在分类时有所“创新”,根据成绩从低到高依次分成A、B、C、D,认为把成绩差的学生定为A类或B类就会很体面了,但事实上成绩差的学生觉得受到了学校的戏弄而大伤自尊。看来,任何单靠成绩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做法都是很弊脚的,都是不可能让所有学生满意的。
在新课程改革中,美国的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在老师看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是“好样的”,成绩好的学生固然在学习上表现很出色,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篮球运动方面可能有很高的水平、在社会活动中可能有很突出的组织活动能力等等,同样是“好样的”。据说我们国家曾经有一些学校试着用多样化的标准评价学生,结果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其中第一个阻力就来自家长,家长只希望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因为家长知道孩子成绩好将来才能考上好学校。这样高考指挥棒相应的就成了第二个阻力。高考只以成绩论成败,实际上在指挥着学生、老师、学校、家长对学习成绩顶礼膜拜,从而成为分数的奴隶。近几年一些重点高中还兴起了培养“尖子生群体”的高潮,千方百计增加本校学生考上重点名牌大学的升学率,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档次。本来重点中学的学生因为大多数都能考上大学,所以普遍都能有一种成功感,现在重点中学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才能算成功,大多数学生考上普通大学也是失败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平时通过开会、发文件、组织培训的方式认真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但是高考结果出来后却只以高考成绩评比学校的优劣。众多的学校平时采取种种措施推动老师根据新课程精神进行教学改革,而最后却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一些专家和老师指出,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新课程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另外一些专家和老师则指出,这些年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问题正是出在“考什么”指挥着“学什么”上,而美国基础教育则是“学什么”指挥着“考什么”,应当正本清源,变成“学什么”指挥着“考什么”。这几年,围绕考试制度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谁先谁后问题的争论一直在进行着,看来短期内难以有结果,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争论的翻版。
太多的争论可能是徒劳的,唯有在实践中探索才是最可宝贵的。作为基层的教学管理者,我对于如何处理好考试制度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关系的问题并不感兴趣,自感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想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来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尝试。
改变单一评价学生、评价老师的做法,最关键的还是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中逐步通过实践探索形成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首先,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率先转变评价学生和老师的观念,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评价老师不仅要看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完成了目标和任务,还要看老师所确立的目标和任务是否合理、实现目标和任务的手段、过程是否合理;不仅要看老师当前的教学成绩,还要看老师的教学是否有利用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要看老师的竞争意识是否很强,还要看老师是否善于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不仅要看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高低,还要看老师的人格修养是否正直、高尚、富有魅力。要求老师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作为管理者自己首先就要学会尊重、欣赏老师和学生。要求老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管理者首先就要在自己与老师、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样,在整个学校,学生、老师、管理者都能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中生活、学习、工作,一定会其乐无穷。
其次,要求老师逐步转变评价学生的观念。老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不再以学习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坚持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再也不是停留在批评、指责等否定的状态,更多的是对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和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合作能力。
再次,通过召开家庭教育研讨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促进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深刻认识到:考上大学并不是让孩子读书的唯一出路和唯一目的。孩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强制要求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会给孩子造成种种伤害。一定要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不等于在其他方面都差,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样可以促进孩子将来的成功。
最后,也不能忽视学生观念的转变。在整个社会对分数都顶礼拜的环境中,学生不由自主地会深深陷入以分数来评价自我的泥潭中,成绩差的学生自认为比别人矮三分,成绩中等的学生为成绩不能赶上尖子生而苦恼,尖子生整天担心会有人在成绩上超过自己而战战惊惊,丝毫不敢懈怠。促进学生转变观念,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社会对人的能力需要是多样化的;可以邀请社会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人士和普通劳动者讲实实在在的多样化的成功之道,包括事业的成功、学习的成功、生活的成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很现实的信念。
必须消除一种疑虑:建立科学的多样化的综合评价体系,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评价老师和学生,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一方面,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来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展不同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取得各种各样的成功。另一方面,即使单一的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标准不改革,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也有利于增强每一个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面地生活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过去的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后来提倡素质教育,认为学生仅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不够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学生要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关于学生发展的提法虽然看起来好像越来越完善了,但实际上却越来越不可能实现了。我曾在一个带有民间性质的教育论坛上听到过一位知名教授的高论:“凡是名人、在某一方面获得重大成功的人,都是不健全的人!”教授的高论语惊四座,虽然有点偏激了,仔细想一想却很有道理。过去的许多著名文人,如果要求他们考数理化,肯定多数都是名落孙山。就是一些伟人,往往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本领前无古人,但枪法却差得出奇。
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种良好愿望固然可以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但要是作为教育目标,却有点差强人意了。我们成年人中有多少人做到了全面发展呢?我们的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全面发展呢?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学生做到?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全面发展的,以培养“全才”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是一种求全责备的做法。
市场经济告诉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做得最好,但如果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了。同样的,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做到出类拔萃,我们应当提倡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到扬长避短,既要兼顾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要注重发展自己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擅长的能力,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一定能取得成功。
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往往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将来在市场竞争中抗风险的意识往往也比较强。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心理自我封闭性很强,但这些学生往往能潜心于学习和研究,有较强的做学问能力。有些中等生成绩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往往组织活动能力较强,将来可能成为不可多得的管理人才。总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能力优势,我认为在新课程教学中,在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一定要创设有利学生发展不同能力的个性化生长环境,真正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发展的方面做得最好。当
前,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属于浅层的探索,虽然老师的观念、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所转变,但仍然是主要以学习成绩、学习能力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来评价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还有更长、更艰巨的路要走。
六、评课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蛀书虫”先生
教育在线网友“蛀书虫”先生向我提出“评课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试着回答一下。
我一直认为,教师的评课水平怎么样,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的高低,反映出教师通过评课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自己教学和教研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简称“洋思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洋思中学每天都要接待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听课,我也曾经两次带领教师前去听课学习。在两次听课的过程中,总会发现少数陌生的听课教师一边听一边在私下嘀咕:“洋思模式有什么好处呀?课堂教学容量太少!”“洋思的老师太年轻,教学缺乏教学经验。”“洋思模式的课堂教学没什么好学的,听说他们课后仍然搞强制灌输。”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为那些组织教师到洋思中学听课的学校感到悲哀,那些学校本想通过组织教师到洋思中学听课更新观念,结果一些教师通过听课反而使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幸好我们学校的教师在听课时没有这样不负责任地随意评价。
一次,我们接待了本县一所初级中学的教师前来听课,在听课之后的交流活动中,那些教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评议:“***老师板书工整,条理清晰”、“***老师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只是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的例题有点偏少”、“***老师课堂语言清晰,教态自然。”我觉得这样的听课和评课真是一种无效行为!
在我们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教学与听课、评课活动中,我体会到教师要真正学会评课很关键的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
用旧的教学模式中形成的旧观念来评价公开课,不仅不会促进听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反而会使听课教师的旧观念根深蒂固。用旧的观念来评价体现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只能是否定多于肯定,讽刺多于欣赏。长期受强制灌输观念影响的教师,已经习惯于教师主宰学生的教学行为,在评课时必然会过多地关注上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对于民主平等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嗤之以鼻。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打破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必须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洋思中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中等生和学困生给予充分关注,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听课教师在听课时要着重观察体会上课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关注学生、如何有效地处理师生关系的,关注教师是如何有效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的。
2、以欣赏的眼光去听课、评课
我们常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欣赏学生,同样,教师相互之间也应学会相互欣赏。但是教师之间往往彼此互相保守,缺乏相互信任:“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也不希望别人对我的事说三道四。”一些教师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但是反过来却可以毫无顾忌地指责别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怎样的课堂教学,我们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前提是听课的教师必须以欣赏的眼光去听课、评课。
到洋思中学听课学习的时候,我对我们学校的老师说:我们去洋思中学听课不是为了寻找、发现洋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学习,是为了真正发现洋思模式的成功之处。发现洋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是洋思中学管理者的事情,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老师对此深表赞同,因而我们两次去洋思中学听课学习收获颇丰,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每次无论“推门听课”,还是参与公开课听课、评课,我都要求自己把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放在第一位,努力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受我的影响,我们学校的教师在听课评课时已经基本上善于真诚地欣赏他人的课堂教学了,因而在每次上公开课、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的兴致总是很高的。
3、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师如果在评课中只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说长论短,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高高挂起,不仅达不到评课的目的,而且容易伤害上公开课的教师的自尊心。评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上公开课的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评课促进评课教师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实践证明,在评课研讨时,教师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讨,有利于上课教师与评课教师通过评课分享彼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乐趣”,从而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枫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