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一)
(2020-05-07 17:30:2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一、课堂教学容量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关系
下午第七节课,请樊老师为政、史、地老师开了一节公开课,晚上十几位老师在高三办公室对樊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议。
樊老师的课堂教学非常精彩,在关注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表现得都比较出色,体现了我们学校以学生为本的“五让”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
每个老师都谈了自己对樊老师课的体会。通过对公开课的评议,我发现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明显有了变化,大家更多地关注公开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发生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情况……我真为老师们的变化感到高兴。
但是,老师们的评议也暴露出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觉得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处理好教学容量与改革的关系:要是确保课堂教学中有较大的容量,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对学生活动充分放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就很难得到真正展开;要是增加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教学,课堂容量就必须减少。
老师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困惑,实际上是新旧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的表现。课堂教学容量越多越好的观念正是强制灌输教学模式的产物。这种思想观念表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处处不放心,因而处处都想帮助学生拓宽加深,这种做法概括成一个字就是“灌”。因此关于课堂教学容量越多越好的观念必须打破。
解决课堂教学容量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矛盾,要求老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教学思想,对学生多一点信任。老师要相信有些知识点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内或课外自主学习加以解决,放手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些知识点和问题,这样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看来,改变传统的强制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放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二、课堂上关注学生的难度在哪里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正是这一核心理念的体现。
(一)教育观念陈旧和班级人数太多制约着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这一段时间,我在每次评课会上、在教职工会上都要谈关注学生的问题,促进老师在课堂内外走近学生。从总体来看,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课堂内外与学生的关系更近了。
无论是在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上,还是在平时随意性很强的“推门听课”中,我都注重观察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老师们对教室前排和中间几排的学生关注较多,对后面几排的学生关注较少;对成绩优秀学生和中等生关注较多,对学困生关注较少。我发现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表现比较出色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老师们还受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教育”,在课堂上只有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接受强制灌输,而那些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因为“灌”不下去,会阻碍老师强制灌输教学计划的完成,因而不断遭到老师有意无意地排挤。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灌输量也会不断加大,每年都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老师大剂量的“灌”,这些学生便被抛到学困生的行列中去了。长期从事这种灌输教学,老师必然会在课堂上瞧不起学困生,对学困生极尽排挤、挖苦、讽刺打击之能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如果老师还是受这种思想影响,必然是只习惯于关注成绩优秀学生和中等生,不能对学困生给予足够的关注。
客观原因,主要是班级学生人数太多,制约着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目前,发达地区办学条件比较好,通常实行小班制教学,一定有利于增强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在我们相对落后的地区,学校教学仍然实行大班制,每个班人数在50到70之间,有的学校甚至班级人数达到80多人。这样,在每节课上,要求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就难以真正做到。
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老师有效关注学生,必须下大力气促进老师观念转变,同时根据学校的承受能力逐步减少班级人数。当然,现在班级人数多并不能成为我们老师拒绝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理由,我们仍然要促进老师尽可能增加对学生的有效关注程度。
(二)对学生缺乏研究制约着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昨天晚上,我与初一年级主任徐庚建老师闲聊时,徐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现自己驾驭课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了。我想了解具体一点,他说,课堂上发现难度比较大的是对学生的驾驭。
徐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老师们过去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一门心思用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资料,而对学生却很少进行研究和关注。
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多是整齐划一的,而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则要求老师不仅能够关注学生的整体情况,更能够有效关注学生的每一个个体的情况。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中习惯了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因而缺乏对学生个性的研究。
可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求老师加强对学生个性的研究,特别要加强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情况,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增强对学生个性成长的关注程度。
(三)老师的知识水平和备课水平制约着对学生的关注
老师的知识水平如果不高,特别是备课如果不充分,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花较多的工夫关注教学的内容,关注教材中的问题,从而就会减少、忽视对学生的关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到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如果教师到了面对学生的时候才来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句,而且有时候还说得词不达意,那么学生就要费很大的劲来领会所讲的东西,做不到透彻地理解,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建议》第535、536页。199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
因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求老师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同时要求老师树立较强的敬业精神,认真备课。
(枫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