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之三:借用点拨引领学生走出迷茫
(2020-04-06 20:33:3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黄桂林
【问题呈现】
案例一:教学《 江雪》片段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问:“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学生满脸疑惑“。 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我认为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我想,那老翁要钓鱼去卖。”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教者若有所思:“ 嗯,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 啊?!”学生被问得一脸茫然。突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 老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 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教师无所适从,把“ 球”踢回给学生“。 那可以破冰呀!”“ 有时天冷,河面不一定结冰的。”教师恍然大悟:“是这样,你明白了吗“?” 嗯……有点明白了。”那学生也只好作罢!
案例二:阅读《 一路花香》 (苏教版第 7 册)片段
在学生自读课文、把握内容后,教者要他们说说感受。学生的发言大多都在教师的预料之中,但有一个学
生说:“ 我觉得好水罐不如破水罐,因为破水罐既运了水,又浇了花,功劳比好水罐还大。”对此,教者沉默了一会没有想到满意的答案,便随口以“ 这是你的看法,其他人呢”予以搪塞。至此,学生的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
案例三:《滥竽充数》教学片段师: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我懂得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
生:我懂得要到乐队里去,就得学会吹奏的本领,否则人家要笑话的。
师:(无可奈何地)这则寓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面面相觑)
师:成语词典上是怎么说的呢?
( 生恍然大悟,马上有学生拿出词典朗读了寓意,教师这才如释重负)
[诊断分析]
与上述教学案例相似的情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可谓司空见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步入以下误区:
一、放任自流,缺乏导向
案例一中,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教者无所适从,应答不着边际。初看,课堂热闹,气氛热烈,学生自主。而实际上,师生、生生之间“的 对话”,成了游离目标的无谓调侃。而在另一教师的教学中,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看法,有的说:“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说:“可能老翁想鸟都飞走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有的说:“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此时,教者告诉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很有用,并及时出示相关背景材料
引导阅读,学生恍然大悟。可见,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离航偏向十分正常,教者要做到头脑清醒,及时引导。
二、回避矛盾,不敢点拨
案例二中的教师,对学生出人意料的见解难以招架,就“ 退避三舍”,给学生留下了疑惑。其实,此时不妨这样点拨:文中水罐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挑水工夸它的?夸破水罐是不是意味着对好水罐的否定?这样,学生必然明白:运水是水罐的任务,好水罐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是值得称道的,只是不能骄傲。破水罐有缺陷,但挑水工考虑到它的特点,发挥它的特长,使它与好水罐一样,为人们
作出贡献。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困惑,教者要有足够的准备,不可回避,不可敷衍。如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方法,可把问题抛向学生,为自己的快速思考赢得时间;如果还想不出合理的办法与解释,可将问题暂时搁置,并告诉学生课后师生共同去探讨。如果这样,课后一定要真的去探讨。
三、操作失误,不善点拨
案例三,教者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可学生偏偏没进入教师设好的圈子。没办法,教者只能和盘托出,揭示谜底。可惜,这样的引导给予学生的是——寓意只要到词典上找;这样的寓意给予学生的是——寓意只是抽象的文字。为什么学生难以说出寓意?是阅历不够,还是能力欠缺?都不是,而是教者的
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则寓言,如果让你跟与这件事有关的人物会面,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我遇到南郭先生一定会说:“南郭先生啊,你太糊涂了,一点真才实学也没有,怎么有胆量混在乐队里呢?”
师:不错。如果他有真才实学,是不会落到这样的结果的。还有吗?
生:我遇到他会说:“没有本领可以向别人学,学到本领以后再到乐队里来。怎能去蒙骗别人呢?”
师:劝得还真不错。还有吗?
生:我认为,这件事与齐宣王有关,我遇到他会这样说:“齐宣王啊,你是一个国王,做事竟这样马虎。如果你能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南郭先生一定不会落到这样的结果的。你这样怎能为人民谋利益呢?”
师:说得好!其他人呢?
生:我认为,这件事与他家里的人也有关系。我遇到他家里的人一定会说“: 如果你们真的关心和爱护
他,应该让他学本领,决不能让他去胡乱骗人。”
师:大家说得真好!是啊,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如果其他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如果家里人目光远大,不贪小利,南郭先生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
学生的发言,似乎与词典上的答案对不上号,但比起“ 标准答案”不知要强多少倍。之所以出现上述课堂精彩,原因就在于教者能借助点拨,拓展故事情境,引发心灵对话。可见,这既有教学观念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的问题。凭借依靠教材,但不能迷信教材;引领学生,但不能强引硬拽。
[矫正策略]
点拨,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机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适时、适当、适度的点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引领学生走出迷茫。
一、点面拓展,发散点拨
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多呈点线型,问题与目标间多呈现出点的沟通、线的联系。这种直线型的答问模式很难使他们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可围绕问题,认准目标,巧妙拓展,合理联系,使问题与目标之间构成点向面的拓展和面向点的聚焦。
二、有效模糊,灵活点拨
模糊性是汉语言的魅力所在,加上学生生活经历有别,语言积累不同,阅读能力不一,因而对语言蕴涵
的感受往往是千差万别。引导解读语言,既要考虑语言自身的内涵,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要通过点拨,把学生的解读思路拓展开来,让学生从语言中透视出丰富的形象和情感;还要通过点拨,对解读的结果进行“ 模糊”处理,让学生在模糊理解中感受语言丰富的内涵、无穷的魅力。当然,这里的模糊,决不是“ 似是而非”
“ 模棱两可”。
三、启发联想,形象点拨
借助联想和想象,创造形象,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挖掘语言蕴涵,这是促进学生深切感悟课文情境和课文情
感的重要方法。为此,可抓住语言形象的聚焦点巧妙设问,精心点拨,引导创造形象。如:阅读《 粜米》,对“ 旧毡帽朋友手拿或多或少的钞票,会想些什么”这一问题,多数学生往往局限于农民心中十分难过,故可这样引导:旧毡帽朋友手拿或多或少的钞票,会想到哪几个不同时间的情况?这样,就可引导学生想象出发前一家人欢欢喜喜地挑粮上船、送粮时旧毡帽高高兴兴地划船前往、送粮后全家人凄凄苦苦的场面,使学生深切感受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理解作者寓“于 送”中的丰富情感。
四、有效提示,思路点拨
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或理解力不从心时,教师可有的放矢,巧妙铺垫,帮助接通思路:或通过必需的背景介绍,以缩小学生与教材的时空差异;或通过有关的人物简介,以沟通学生与人物的情感渠道;或通过有机的知识复习,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或通过精练的知识讲解,浅化知识理解的难度。这样点化,就能化
解学生的阅读难点,帮助逾越思维障碍。
五、引导梳理,整体点拨
一旦学生思考问题零散细碎,难以形成清晰的条理和整体的印象,可进行“ 整体思维”点拨。学生对知识掌握无序,可进行“ 理序”点化,引导对知识进行梳理排列,使其条理化;学生对知识掌握散乱,可进行“ 整合”点化,引导对知识进行扣线串珠,使其整体化。
(来源:特级教师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