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之二:让自主成为教学活动的本质
(2020-04-06 20:32:15)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黄桂林
【问题呈现】
案例一:教学《九寨沟》(苏教版第7册),教者让学生分节朗读、简述内容后,要学生汇报课前感受九寨沟的方法,并归纳板书: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景点解说、播放录像,接着便分组汇报“自学成果”:课外阅读组,借助朗读介绍了课外阅读中了解的资料;上网查询组,借助电脑展示了网上查询的资料;景点解说组,扮演角色介绍了课文涉及的景点;录像放映组,借助录像全部展示了相关景点的图像。汇报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台下与学生一道倾听,和学生一样兴奋。
【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来自某区“自主学习”研讨活动。听课后与教者交谈,教者道出了心思:案例一在于凸显“学生的自主地位”,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案例二在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表述见解。教者力图体现“自主学习”,这本无可厚非。但透视案例的教学过程,笔者感到:在“自主学习”的实施中,教者忽视了“自主学习”的本质,有悖于实施“自主学习”的初衷。
一、把“自主学习”简单化为“学生动起来”。案例一中,学生有的朗读短文,有的展示图片,有的扮演游客,有的充当解说,有的播放录像。即便局外人也知道,一切都由教者“幕后操纵”,学生只是“前台亮相”罢了。当前,课上“动起来”已成—种时尚,操作,讨论,表演……似乎学生忙碌便是“自主学习”。殊不知,“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应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能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意识,能主动计划,主动选择,主动监控。而从案例一中可明显地看出,课前怎么分组,各组什么任务,课上怎么汇报,均是教师“策划”,结果是教师拿来剧本,分好角色,学生反复排练,课上亮相。课堂的精彩,在教者的意料之中,在听者的怀疑之中。这样的课堂再精彩,也谈不上“自主学习”。
二、把“自主学习”简单化为“课上乐起来”。案例一中,图书、电视、网络、图片、录像,都进了课堂,可谓色彩斑斓。而眼下,众多的公开课都是“设备”大比武,“课件”大比拼;教者煞费苦心地在台上展示,学生如痴如醉地在台下欣赏,至于有无必要,有无效果,则不去多问。而各科教学中的唱歌、绘画、表演也是司空见惯,简直叫人难辨学科,还美其名日淡化学科界限。也许,单从教学形式评价教学的优劣有失偏颇。而问题不是这些形式能不能用,而是你的课要不要用,该不该用,用了有无实效。如一切从学生实际、学科需要、学习效果出发,讲究形式就是必要的,反之就难避“作秀”之嫌。“掌声、笑声、歌声,声声刺耳;讨论、辩论、争论,轮轮落空”,正是对此类现象的辛辣讽刺。
教学的主要凭借是教材,而案例一除了检查朗读和学生解说中涉及教科书外,再没有与教材见面。再者,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而案例一除了蜻蜒点水式的资料交流外,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很难体现。也许有人会说,交流资料不是语言表达的训练吗?事实上,这种脱离文本的“资料交流”,割裂了“感悟”与“表达”的关系,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三、把“自主学习”简单化为“教师退下来”。案例一中,教师几乎把课堂都让给了学生,即使不考虑“让位”的虚假成分,衡量一节课是不是“自主学习”,也不是简单地看师生间的时间分配。如果教者的教学活动都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指点学生迷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那即便“占用”时间多一些,也否认不了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受制于教师,纵然时间全部交给学生,其“自主学习”也是表面化。时下,这样的课可谓不胜枚举。为突出学生“自主”,教师“退避三舍”;为体现学生“能动”,教师“主动退让”;明知力不胜任,却要学生去探究,结果只能造成时间的浪费;明知学生偏向,却由学生去兜圈,结果只能带来无谓的消耗。
可见,“自主学习”决不等同于“自己学习”。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生活阅历有限,需借助教师的引领、参与和调度。从案例二看,学生的见解与众不同,可谓独特,但它明显地反映出该生对语言理解的浅层和情感感悟的错误。不加引导,学生不仅难以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内容,而且难以正确而深入地感悟情感,结果给学生带来是非的混淆。不难看出,教师的“引领”“指导”“点拨”,是实施“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舍此,“自主学习”极易陷入盲目,走上困境。
【矫正策略】
“自主学习”实施中的偏向,反映了人们对“自主学习”认识的肤浅、理解的片面、行为的盲从。要戒除浮躁,走出误区,须从根本上去认识它,从本质上去理解它。
一、调节课堂气氛,激活内部需要。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要创设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创设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目标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境平和,心情舒畅,放飞心灵,放飞情思,以更好地激活他们内部学习的需要,激发他们内部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放开、放松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
二、讲究教学方法,突出学科目标。选择教学形式,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不是追赶潮流;选择教学媒体,要服从于教学需要,绝非多多益善;运用教学媒体,要把握教学时机,不能操之过急。要处理好“教学形式”与“学科目标”的关系,把丰富学生的精神系统和语言系统作为语文学科的根本目标;要处理好“外在形式”与“内在因素”的关系。借助外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必要的,而挖掘潜在因素引发学生探究心理更是必要的。教学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作用只能定位于“辅助”上。教者须居高临下地审视教材,设身处地地揣摩学生,以有效的方法显现学科活力,凸显知识和魅力,发挥知识本身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诱惑作用。
三、转变教师角色,凸显学生主体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协作者。不能满足于师生“零距离接触”的表面文章,要让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索。师生间要共同分享对方的思想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和观念,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王国,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容易使自己的探究心持续地逗留在那里,就像小孩上街,呆在游乐场里不想走一样。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探究场境里是不是掉队和迷路,一旦发现问题,则需采取措施,使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有效、高效的探究。学生遇到疑点,要合理引导帮助澄清;遇到难点要合理点拨帮助突破;出现偏差,要及时处理帮助矫正。
(来源:特级教师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