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之一:在预设和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2020-04-06 20:31:00)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黄桂林
【问题呈现】
案例一:下面是《我也是普通一兵》(苏教版第9册)的教学片断:
师:从宜昌去武汉的路上,面对天气的突然变化,少奇同志表现怎样?你从中感受到了么?
生:我觉得工作人员对少奇同志的安全不负责任。船刚行不久天气就发生了变化,说明出发时天气就有要变的迹象,为什么他们不劝阻呢?
生:工作人员又不是气象员,他们哪知道天气要变化呢?
生:我认为那时的天气预报没有现在这么准,要不然工作人员是不肯让少奇同志赶往武汉的。
生:天气预报是准确的,可能船上没有收音机,听不到天气预报。
生:江轮上怎么会没有收音机呢?这不是天大的笑话!
师:(无奈地)这个问题,我们不去考虑,还是继续读书吧!
案例二:教学《狐狸与乌鸦》教者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狐狸很坏,很狡猾;乌鸦奸傻,很可笑。教师似乎觉得不够创新,便千方百计地加以引导,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入,终于有—个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肯动脑筋。”老师连连点头,夸他很有见解。
案例三:在《五彩池》(人教版第8册)教学中,一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教者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鼓励,并随即引导讨论。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壳,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
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游泳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水要清,要干净。
师:对,也就是说要有卫生条件。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
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长长的、尖尖的,在这样的池里游泳会有危险,脚容易被刺破的。
生:五彩池根本不能游泳。文中说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怎能游泳呢?
生:(不少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是的!
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面对提问的学生)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
师:还敢吗?
生:(用手摸着头,有点难为情地)不敢了。
【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一,当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不同见解时,教者难以居高临下地驾驭课堂,目光敏锐地捕捉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何时终止学生发言,何处进行点拨,以召唤潜藏于语言文字中的人文内涵,教学双方在做着虽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师无所适从。最后只得简单了事,跳过坎去,给学生留下了永远的疑惑。
案例二的老师,也许是看到某杂志介绍的《狐假虎威》的教学片断,有学生说狐狸聪明,用非常巧妙的方法逃过一劫,被老师大加赞赏,于是就依葫芦画瓢。但是,《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不能同日而语,前者是欺诈卑劣,后者是生存智慧(暂且这么说,何况狐狸为生存置其他动物于不顾这本不足取)。这样,面对生成,教者置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于不顾,引导失控,导向失误。
案例三中,面对美丽的五彩池,学生要在里面游泳,其想法是真实的。然而,在如此奇丽的风景区游泳显然不妥,教师便尝试着通过对话让学生深谙其理。而结果铭刻于学生心中的冉不是美的向往,而是无奈的回避——五彩池有尖尖的石笋要刺破脚?本来通过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五彩池的美丽,并由此产生赞叹、向往之情,结果却适得其反。如果教者能深明课文人文内涵,就无须带学生“转弯抹角”地浪费时间,一句话就可解决问题: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能在里面游泳真是—种享受。如果真让你去游泳,你肯下去吗?为什么?此时,学生就可能恍然大悟:这么美的五彩池,谁舍得跳下去呢?这样,五彩池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就是永远的美好和向往。
出现上述现象,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观念上认识朦胧。生成到底为何物?课程该怎样生成?教师该如何引导?不少教师认识上模糊不清。二是操作上严重失控。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成,教师没有智慧启迪,抑或还没有建构起系统、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三是关系上处理不当。教者拘泥于预设,对意外的生成缺乏心理的准备、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机智,错失了生成机会。
【矫正策略】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长,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一、读懂文本,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课文阅读的制高点。教者只有驾驭这一制高点,才能通过预设引领学生登上这一制高点。以此为基础的生成才是高质量的。试想,如果案例二的老师对《狐狸和乌鸦》的文本价值有准确的理解,预设中就不会画蛇添足地设计所谓的“创新”环节。可见,研读文本对教者来说尤为重要,要句句研究,字字斟酌,从而准确、全面、深刻地感悟语言内涵。这样,教材理解居高临下,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课堂引导才能驾轻就熟,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
二、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什么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切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
三、捕捉点化,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教师要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教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偏差点、浅近点整体权衡,精心选择,合理运用,以促进预设目标的达成,促进新的目标的生成。案例一学生理解偏差,正是进行点拨、促进正确理解的契机。教者可这样引导:工作人员对少奇同志的安全真的不负责任吗?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通过阅读探究,学生对上述问题就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对少奇同志的感人形象就有更真切的感悟。这样,随即接过话题,马上抛给学生,既体现了教学机智,又重视了教学引领;既纠正了偏差,又深化了理解,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当然,为准确了解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有时学生出现偏差,还须引导暴露思维,再让其他学生谈谈看法。如普遍出现偏差,则及时终止,加以引导。像案例一,发现学生议论偏离目标,可及时终止,合理点拨:“为少奇同志的安全担心,很好!想一想,如果事先知道天气变化,少奇同志就不去武汉了吗?不会,因为少奇匆匆地赶往武汉,一定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不知道天气变化,也不奇怪,因为文中说天气是突然变化的。现在我们最要关注的是,面对这突然的情况,少奇同志的表现怎样?你从他的表现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思维从“自由王国”引到了“目标王国”,以避免学习中的信马由缰,目标游离。
(来源:特级教师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