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的呼唤——“读”快回来
(2020-02-15 13:11:29)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杜金明
近两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各校的改革方案也精彩纷呈,涌现出许多语文教改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我带着对语文教改的热心,听了不少老师的公开课、观摩课,收获颇多——课堂上的讨论空前活跃,学生真的动起来了,课堂热闹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在赞美之余我不知为什么又有了一点美中不足的感觉——读,这个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么如此之少呢?
近日所见,有的放一遍录音,有的教师选读一小段,学生的读很少,老师的读也不多。我陷入了深思:语文课堂上重要的“读”活动是否隐居了!
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平等的,可不能忽视“读”的能力培养呀!
因为:
一、充满感情的教师范读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听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学生充满感情的齐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分角色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指名朗读或背诵,益于老师掌握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更益于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力;而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诵读能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如在听一教师教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教师安排了齐读、指名连读、自由读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在齐读的第一遍中,由于对生字的读音不熟,有些乱。识字后又安排了两次,学生的语速和语调是那么的适中、恰当。在齐读后的指名读中,没有了文字、语气上的不足,收到不错的效果。在随后安排的自习课上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约 20分钟的自由诵读,学生读时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小声讨论疑难,为做课后练习及迁移练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自己的不成熟经验和其他老师的讲课当中,我体会到: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能力确实是重中之重,其中当然包含“读”的能力。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教师的示范作用,二是放课文录音。这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模仿的依据。三是给学生多一些读的机会,让学生在知识面前有一个自我表现的天地。
所以,语文教改不仅呼唤创新,也呼唤多种多样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