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2020-02-15 13:10:00)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曹红娣

学生是具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然而,教学不等于发展,缺乏生命气息的语文教学,不仅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反而能妨碍、阻滞学生的进步,甚至成为摧残、压抑、学生发展的力量。笔者以为,超越语文教学传统的束缚,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可以让语文教学洋溢生命的气息。

享受生活的乐趣

语文教学最大特性是人文性,是书本知识与生活教育的融合。然而,当前的许多语文课成了封闭的教学,脱离了生活,使活生生的语文知识变成了死气沉沉的说教,结果导致课堂教学一潭死水,毫无生趣。语文学习只有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链接起来,发掘童心,寻找童趣,学习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三亚落日》一文,就教学内容而言,这一课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绚丽与壮观,但是这文字描绘的美丽情景能否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美丽的表象,有待于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如果执教者能运用多媒体展示三亚落日的情景,用生活的内容作为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不难入境与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赶海》、《天游峰的扫路人》、《剪枝的学问》等课,如果能达到文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一,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还有什么困难呢?

语文课要完成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语文教学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只有把一个个抽象的语言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可感的图像,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

搭建自由的舞台

布卢姆说过: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艺术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带有一定的预设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开放地进行调整,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和超越预设目标的行为,允许生成能够给学生自由思维、想象、创造空间的目标。

例如,《推敲》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贾岛在创作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句时对“推”与“敲”的使用而认真思考的事,表现了贾岛认真写作的精神。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深入体会贾岛的精神是教学的重点。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纷纷质疑,认为用“敲”好,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这是背离重点而加以制止,而是饶有兴趣地引导学生辩论起来,结果学生说了十余种道理,更加体会到了汉字使用的技巧与妙处。

“学文如积沙,学理如铸塔。”我们说,不阅读哪一篇课文、哪一首古诗会影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必担心开放的不断调整的学习目标影响了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忽略与否,不影响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难道不远远胜过送给孩子一座金山吗?只要我们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鼓足了后劲,我们还怕孩子们不能展翅高飞吗?因此,教学中,应允许学生背离预设的目标,形成的多元的学习目标。于学生的发展有利,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创设灵动情境

学生不是书家笔下被动的符号,不是画家手中被动的颜色,不是影视屏幕前无可奈何的观众,不是上课的配角,而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健全的生命个体。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思想、认识、经验、灵感、兴趣走进课堂,并成为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过程要成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兴趣、充满灵性的过程,教师应让他们充分地展示,充分地体验,充分地经历,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学习充满灵性与情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与进步。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把学生带到了 “飞檐凌空、俯临长江”的黄鹤楼上,让学生欣赏江上景色,问学生:“这样的景色,你不想作首诗吗?”学生七嘴八舌地吟诵起千奇百怪的诗来,教师说:“在很久以前,有人到此送一位故人,写了一首诗,我念给大家听一听。”于是教师饱含激情地吟诵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纷纷鼓掌,教师说:“其实,这是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送老朋友孟浩然的诗,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接着,教师与学生在现场一起读起了《黄鹤楼送别》一文。

当然,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位教师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到黄鹤楼上去感受,但我们只要心存超越的理念,结合实际文本的特点,因地制宜,相时而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态的开放的学习过程,课堂就一定能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追求共进的和谐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但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识、共享、共进的集体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关系的最基本特征和途径是交往,而交往的关键是师与生的共同进步。

一方面,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克服教学中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要实现生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进步。

例如,教学《九色鹿》时,对于这一课的人们的道理,学生经过阅读,感悟的结果定然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或许感悟得很深刻、很全面,有的学生却不一定很深入、很到位。这时,安排一个合作交流的环节,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体会。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思维、灵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和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彼此取长补短。

简言之,语文教学中的共进就是指学生与教师在平等对话中发生心灵的碰撞,互教互学、互动互惠,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得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教师在平等交往中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实践的超越:还语文以广博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这是很有道理的。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终结,而是意味着学生带着新的疑问,新的思考,新的方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不能只是围绕文本的知识与技能作一些巩固性和提高性的练习,而是要引导学生由语文课堂的小范围走向社会的大环境,由有限的语文学习空间走向无限的语文实践天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广博而富有内涵。

例如,学习《麋鹿》时,可开展 “我了解的国家保护动物”主题活动;学习《悲壮的一幕》时,可举行“了解太空,享受太空”的知识搜集活动;学习《海天骄子》时,可引导学生去采访本地区知名企业家、科技人才、特级教师、岗位明星等;学习《望月》时,可举行古诗朗诵会,让学生分专题去广泛搜集、积累古诗;学习《钱学森》时,可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小故事、人物简介、工作情况等;学习《郑和远航》时,可阅读郑和下西洋的图书、有关故事;学习《卢沟桥的烽火》时,可指导学生制作抗日战争英雄谱;学习《广玉兰》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情况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前进中,尽管雄关遥遥,道路漫漫,只要我们敢于超越旧自我,超越旧理念,超越旧习惯,就一定能顺利到达我们的目的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