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变“传话”为“对话”
(2020-02-15 13:13:20)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田清凤
《课程标准》指出: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这里的 “ 对话 ” ,包含着 “ 阅读对话 ” 和 “ 教学对话 ” 两层意思。 “ 阅读对话 ” 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 “ 师本对话 ” 和 “ 生本对话 ” 。 “ 教学对话 ” 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 “ 师生对话 ” 和 “ 生生对话 ” 。
阅读教学的改革,为什么要从传统的 “ 传话 ” 式教学走向现代的 “ 对话 ” 式教学呢?
首先,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然而,在 “ 传话 ” 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而且,这些知识是预定的,结论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在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下学习,怎么会得到发展呢? “ 对话 ” 式教学截然不同,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尽管 “ 对话 ” 式阅读教学也涉及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此时的知识已转化为对话的话题,知识的结论不再是预定的,而主要靠对话生成。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同时,使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整合。
其次,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在 “ 传话 ” 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 “ 皇上 ” ,生是 “ 臣民 ” ,两者之间是依从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听,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在 “ 对话 ” 式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话题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在围绕话题对话时,师生之间可以敞开精神,彼此接纳与分享,无拘无束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促发生成与建构。许多教师在说课或说明教学设计中总是带上 “ 对话 ” 的理念帽子,教学行为却与 “ 对话 ” 相去甚远。有几种现象比较常见:一是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有时师生的对话呈现 “ 课堂上的孤独行为 ” ,话语霸权严重;二是注重了交往和交流,却淡化了倾听,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在对话中互补与汲取,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忽视了对话的前提 ? 深入阅读文本,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就展开讨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综合症,特别是一话到底的现象,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个别阅读时间和精心运思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与静思时间多被挤掉。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 “ 主角 ” ,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 “ 听众 ” 。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这里需要教师放下 “ 师道尊严 ” ,走出 “ 教师至上 ” ,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蹲下来与孩子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在与教师零距离接触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的愉悦,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精神生活。
第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阅读教学 ”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极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 “ 对话 ” ,指导 “ 对话 ” 。要指导学生 “ 对话 ” ,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 “ 对话 ” 。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 “ 底气 ” 。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先 “ 翻来覆去的朗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语文的课堂。 ” 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的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的写教案了。这样做,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情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 “ 底气 ” 。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 “ 桥梁 ” 。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既包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也包括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景象等方面内容的对话。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知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如果这些阅读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学生对阅读将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阅读将会失去自信心。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 “ 桥梁 ” 。第三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在教材内容本身,而在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因为文本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但不少语文教师的课只停留在课文的故事情节和简单的抽象分析上,比如,有位教师教《宴子使楚》,整节课都在让学生表演故事情节,但对这个历史故事背后宏大而丰富的意义世界,却不去涉及。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古代逻辑与辩论,人格与国格概念,与相关历史故事所组成的意义组块,以及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等等,是十分丰富的。尽管我们无法,也不能让学生做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我们当教师的,没有理由不掀开这个意义世界的 “ 红盖头 ” ,让学生走进这个世界。至于学生能体会到什么程度,领悟多少,是否深入,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人为升级。
可以肯定地说,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着走得远些。因为对一位教师来说,人生的经历、体验和感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的教学。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来组织教学,尽可能让学生跟着你走得更远。
第三,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 ” (《给教师的建议》)。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就是 “ 预定性 ” ,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 “ 生成性 ” ,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在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 “ 真情告白 ” ,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有人说,阅读教学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的体验。既然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是 “ 教学相长 ” ,那么,教师就不要设计过多的技法, “ 过多的技法 ” 的结果只能是去 “ 套 ” 学生,只能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往自己的 “ 圈子里 ” 赶,一旦学生不 和你 “ 配合 ” ,你就傻了眼,不知所措。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经历去面对学生,是我们去 “ 配合 ” 学生,或者说是师生合作。教师只有忘记自己,与学生共舞,才能真正地拥有自我。学生的思维是不确定的,因此,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神聚。美就美在学生的不可预料,美就美在老师的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