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2020-01-20 10:46:46)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
比如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等问题。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满树的桃花开了,啊!这可太美丽了!完全是用香花组成的桃树,一朵朵花就像一朵朵小火苗,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这些描写小作者有重点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无不显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才能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想象的翅翼才能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二、善于观察和思考,发展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学生看成是一块大理石的话,那么雕刻这块大理石的因素(即教育因素)有六个方面:家庭(尤其是母亲);教师;集体;自我教育;课外阅读;交往。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1.精心设计开好主题班会,一举多得。2.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开阔视野,体验社会生活。为了让学生多学点知识,经常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骑车去晋祠、上东山打酸枣、野炊、参观书画展览、划船看牡丹、逛商场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每次活动完,便写一篇作文。3.开展天天“讲三闻”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讲三闻”就是在开课前让学生讲一篇新闻(从报上抄的,与教育有关的),一篇班内新闻(自写的),一篇知识趣文(可摘抄)。并要求把三篇文章用小小报的形式设计抄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读报习惯的风气,又能提高写作水平,掌握写新闻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排版、书法、绘画等锻炼机会。
三、方式多样,培养能力。
陈旧老套的作文题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祸根。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命题中,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新鲜事》、《我当上了小老师》、《假如我是校长》、《异想大开》、《我是小小设计师》等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我还时时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又说:“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成为学生作文时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日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会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兴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思创造出
四、注意评价,培养人格
作文评讲是师生相互交流对生活认识的过程。应当看到,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当他们的这种认识用作文表达出来之后,教师最先发现了解。教师对作文评价如何,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影响到对学生生活认识的指导。有人把教师批阅评讲作文比作在开掘人生的金矿,确实不无道理。因此,作文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哪怕是一点闪光的东西,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作文成功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诚挚的感情交流、中肯的评价分析、热忱的鼓励提高,是作文评讲的主旋律。那种在评语中指责、在评讲中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认可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催化剂。要把写作文评语看做与学生不见面的谈话。诚于内,才能行于外。佳作自不必说,就连佳句或一个好的过渡照应,都应给以肯定。评讲要以情动人,要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例如,一次评讲生活札记,评讲开始,教师即先声夺人,创设气氛:“这次作文全班同学选材广泛,表达风格多样,各种文体都涉及了。虽然每个同学撷取的只是生活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但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说明同学们对生活已有了较好的自我感知。如果把这些生活的浪花汇聚在一起,真可谓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正面的肯定,热情的鼓励,说得学生们面带笑容,已经动情。另一次评讲《我最喜爱的一句格言》(箴言或名言),当教师把全班学生喜爱的格言归为四大类并择要诵读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有人在急忙记录。随后,同桌和前后桌学生再相互交流,大家情绪昂扬,特别兴奋。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公正评价和热情鼓励,会使学生写作积极性经久不衰。
此外,还采取在壁报栏内张贴好的习作,教师加写评语,进行交流。有时还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登台诵读自己的习作,介绍构思经过和写作体会,以激励更多的人写好作文。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近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这几个方面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总而言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陶行之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