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
(2020-01-20 10:46:4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董九勇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虽然也提了很多年,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按常理说,师生之情是逐渐深厚的,可长期以来有个怪现象:许多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疏远的,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是因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或者多半带有“畏”的成分。真正的情感是达不到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更谈不上关心爱护;而因为学生不遵守纪律或偶尔的不敬造成师生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我认为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既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这种需要说白了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兴趣。 “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探索追求真理(华东师大《心理学》)。因此,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感情的发展。情感,一方面是精神发展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二、从学科特点入手。虽然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使语文学科不可避免地具备各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而,无论新旧大纲都强调它的人文性。这表明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应再一味追求培养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关键位置。人文教育的核心我认为就是情感教育。
语文情感教学,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师生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阶段,反抗意识、破坏意识特强,如果教师不以情感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而老是采用高压手段,必然会造成师生矛盾加剧,也不能体现素质教育提倡的人文精神,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师生间保持正常的情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必需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自会热爱和尊敬老师,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 教学手法的情感 这是情感教学较高级的形式,是教师同行需认真研究的。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1、充分使用多种教具,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具,用以增加直观性、生动形象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如学习《在烈日和曝雨下》,就可以看电视剧《骆驼祥子》选段。学生的情感被提到了高潮,学习兴趣高涨,教学定会事半功倍。
2、扩展课本知识内容。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科学知识,生活小常识,先进理念,一两句或整首诗词,欣赏名篇名著,有助于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且有无穷乐趣。
3、深入生活实践很多专家都提到语文外延大到生活。我认为哪一个外延又不是大到生活呢?否则学之又有何用呢?让学生写游记,就让他们去浏览一个风景区。
4、教学语言生动、丰富语调适当,语气适度,词语丰富,幽默风趣,就象说书艺人的鼓琴之类,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陪衬,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的武器。
5、课堂结构灵活多样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课堂结构,都应该注意详略得当,快慢适宜;注意启承转合;注意学生心理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都应该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兴趣,克服困难,学好语文。
(三)、 教学思想内容的情感
1、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什么交流?主要还是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学习《祝福》时,有学生提了一个“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问题。我按照一般书上说法,不假思索地说是受了封建礼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同学当既站起来反对:“老师这是牵强附会!难道对爱情的忠贞就一定是封建礼教吗?更何况祥林嫂还沉浸在刚刚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我肯定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同时阐明我们分歧的原因是对祥林嫂的情感立场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场,而我是站在同情的立场。同学们热情高涨起来,形成两派。经过争论,基本同意了我的看法。我又趁机解决了几个问题,一堂课就这样轻松完成了。
2、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当代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千人一面,情感干瘪的弊病,究其原因乃平时不注意感悟生活点滴,不喜欢接触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以至于对社会和生活缺少应有的热情,写成文章也便不疼不痒,干涩生硬。文章乃作者感情之载体,无情之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泼灿烂,不久便会枯竭而死;情感充沛之文章,则匠心毕现,文心斐然,如夜花千树,观者如潮。
总之,情感教学应贯穿于我们语文教学的始终。它以教师的情感为中心,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