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温儒敏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019-12-30 18:10:29)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研究

温儒敏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指出:

我曾经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一、凡是喜欢语文,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得很多‘闲书’的,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二、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进入大学后,往往感到学习困难,视野窄,思路不够开阔。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我认为,除了‘为高考而读书’,应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得到发展。人素质高了,其实也是有利于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正如叶圣陶先生也多次强调的那样:“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的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

现在语文课不太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是混淆了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功能。本来精读和略读是两类功能的课型,精读就是教读,是示例阅读方法;略读是自读,老师指点一二即可,让学生自己读,用精读所得的方法去实践,举一反三。如今,多数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全都上成精度课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被压缩,又不让读“闲书”,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喜欢?那么,“精读”与“略读”是怎样的关系?教学中如何处理?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指出:“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需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但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的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期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为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同时,叶老把学习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比作“导儿学步”,即“扶肩携腕,令其举足;张手翼护,不离身畔;不再翼护,另自独行。”也就是说学生能力的形成,绝不是老师牵着走形成的,而是在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后,让他们独自行走,哪怕开始是蹒跚地走,也要学会放手。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将来具备独立学习和生存的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内在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之外,更多地是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那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去。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语文教学效果好不好,不止看课内或考试,很大能读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2011版课标修订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这三句话很值得琢磨。在课内要引起阅读兴味,学生课外就会主动找书来读,慢慢形成习惯。

现在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高考,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会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语文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应该把阅读习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就很难实现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素养。

培养阅读习惯市委学生的一生打底子。这样看来,“闲书”不闲。(摘自温儒敏的《要让学生多读“闲书”》以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