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整本书阅读”应如何实践?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研究 |
整本书阅读”应如何实践?
怎么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行为有计划、有设计、可操作、有效果?
一、老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角色
1.语文老师是先读者
教师自己对阅读有深刻的领悟,才有可能知道这本书的真正的闪光点,并带领学生将这些金子挖掘出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语文老师没有在书海摸爬滚打一番的功夫,是很难指导学生阅读的。“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只有喜爱阅读的老师,才会有喜爱阅读的学生;有视野开阔的老师,才会有视野开阔的学生。所以说,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
如此看来,要引导学生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有涉猎,以不断充实智库,裨补精神。这样,教学才会出现一片新天地,抵达一个新境界,逐渐做到举手投足之间,一颦一笑之际,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北京四中的王迪老师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已经写了6万多字的阅读笔记,他的阅读体验让自己设计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点子,产生原创阅读习题的灵感。
2.语文老师是导读者、设计者、组织者
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对自己有要求的阅读者,走出阅读的舒适区,不要被娱乐和实用这两大门槛挡住了真正通向阅读的路。
3.语文老师是陪伴者
在真正开始阅读时,老师也要懂得放手,给学生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在一种自然状态下阅读。这时老师应该做的就是监控和陪伴,可以让学生把阅读时并间和阅读感想记录下来,用笔记本、微信朋友圈等形式进行打卡。
阅读对许多孩子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当他坚持下来回头看自己的打卡记录,发现原来自己已经有了这么多的阅读感受,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收获感和成就感的体验,能够帮助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思路与实施步骤:
(一)老师教读课文选段
通过课本中有关名著的选段,教会基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课文教授具体方法在此不做赘述)
(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
选定阅读书目,确定具体时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在开始阅读前,对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和要求:
好的书需要反复阅读,每一次都是全新的相遇;
“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就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矛盾)
要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读,不能浑浑噩噩;
第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第二,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第三,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局部分有道理?
第四,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托马斯·福斯特)
读书要先读序言和目录,让自己高效迅速地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
序言会将本书的特色、核心观点、基本架构等关键信息下载里面。读透序言,会让你高效地了解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特色。
目录可以让你迅速对这本书的基本结构由总体性认识,你也可以从目录中了解作者的主要思路,以及全书讨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学会在书上做读书笔记,记录下读书那一刻自己的想法,可以是符号、页码标注或关健词。
·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同样的论点,或相关、不同的论点。把散布全书的想法集中统一起来。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阅读某一个章节时,可以会有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可以帮助你回想你的问题或答案。或者记下全书关键情节的发展顺序。
(三)老师指导精细研读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注意解决以下4点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旨在检验学生阅读的具体效果,看他有没有对整本书进行完整的阅读。
第二个问题:你对这本书中印象最深的人、事、观点是什么?旨在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立足“核心价值”,提倡多元解读。
第三个问题:对印象最深刻的人、事、观点,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会思辨和质疑。
第四个问题:你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具体的写作、创作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启发,但不以老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
具体方式如下:
1.以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可以驱动学生反复地走进文本,为了完成这些活动,学生必须反复阅读,去关注他曾经忽略的某个主题或者是某个方向。
这里的“活动”含义十分广泛,指:听、说、读、写、画、演等一切灵活的学习形式。
内容可以包括:按要求复述故事情节,给主人公写信,摘录好句好段,写读后感,写好书推荐语,制作读书小报,重拟小标题,话题讨论,仿写、改写、续写、扩写,专题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电影镜头剧本创作,人物采访活动,辩论会,写简短的书评,写人物述评,不同翻译版本对比分析,作品鉴赏群文阅读,制作小书签比赛,故事新编……
2.以习题提升阅读品质
首先,应该以教师的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原创习题,既贴近书籍又贴近学生,在习题中体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思考。
其次,练习题的形式灵活机动,不需要专门的文学讲座,它犹如游击巷战,比较好地解决了时间有限而阅读无限的问题。
最后,充分发挥习题的导学功能,习题不仅具有检测和评价的功能,还有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功能,习题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阅读。
习题的设计可以时而关注情节,时而关注人物,时而聚焦主题,时而又聚焦写法。撒豆成兵,虽是润物细无声,焉知不会在某个际遇中催生出一朵花、一束果、一个春天。
(四)阅读成果输出展示
阅读输出就是将阅读后获得的积累、体悟、感受予以表达、展示、分享的学习过程。
从学习金字塔中可以看出:如果单纯讲授知识,孩子只能记住全部知识的5%,配合阅读可记住10%,视听结合可记住20%,加入讨论可记住50%,通过实践练习可记住75%,让孩子收获最大的方式是向其它人教授或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也就是把所学转化为成果。
阅读成果的创作过程是阅读深化的过程,是将阅读的内容化为己有,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示机会,能够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收获感。
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的张萍萍老师在指导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与学生一同制作了鲁滨逊荒岛生存手册、鲁滨逊漂流地图,还把书中有益于人生的哲理收集整理成了警示录。
阅读输出有多种方式:
1.文字类:读后感、文章评论、书评、微论文、书信、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咏人诗、歌词、剧本、人物传记、人物纪年表、腰封设计、推荐语、辩论稿……
2.图画类:思维导图、谱系图、纪念馆设计图、人生旅行地图、人物形象复原图、对象复原图、地形图、报纸……
3.视频类:辩论视频、讲故事的视频、课本剧剧本及录像、自制动画或视频……
4.创意类:书签秀、诗画擂台、游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迷宫、建模……
(五)运用所学拓展阅读
在进行一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书中的知识推荐补充阅读,或是相关的影视作品,达到增益的效果,同时让学生逐渐实现自主阅读。
例如:北京四中的王迪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还推荐了通俗史书《易中天品三国》、文史散文《品三国文人》之“曹操、嵇康”章节,以及马伯庸的小说《三国配角演义》,也让学生自主推荐三国周边的读物以及电影。
(本文整理自第十二届“人教杯”阅读专家研讨暨教学观摩大会上的发言,有删改。|发言者:北京四中王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张萍萍、北京市朝阳区外国语学校张媛、合肥市第十中学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