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实,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

(2019-12-21 19:20:2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张元平

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积极有效的关注,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异常活跃,师生显得轻松愉悦。有着二十八年语文学科教学的我,有些茫然,也有些困惑。难道是年岁大了,教学理念上跟不上趟儿。但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感到现今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 ----“活而不实”。表演成分太多,花拳绣腿。活是活了,语文基础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长期下去,真令人担忧,不少从事语文教学的专家曾多次呼吁----真实才是课堂的生命,掌声雷动的课并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

为了做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三个“追求”。

追求动态生成

讲台之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情感、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而不是像工厂里工人生产零部件那样,有固定永恒不变的模具。按已成型的模具锻造出来就可以了。既然是动态的,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渴望带着自己的 知识,情感、经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动态生成。

长期以来,教师站在讲台上,像皇帝临朝议事的龙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着整个语文课堂,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到教学重点、难点,依照事前的预设,一直以来成了亘古不变的“真理”,从而排斥了动态中非预设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严重抑制了师生双边的创造性,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课前需不需要预设,在全国小语界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主张不进行课前预设者认为:既然“预设”带给课堂教学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那么还有必要“预设”吗?倒不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新得啦?也可以让普天之下的教师从繁烦的课前预设----写教案中解脱出来;主张教师要进行课前预设者认为:没有课前的充分预设,就不会有课上教学的游刃有余,只有预设得越充分,教者对课堂的调控才会越灵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才会越深刻。就以上两种观点,笔者对前者持否定态度,而趋同于后者的观点,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现在关键的问题,课前怎样预设,才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需要去下功夫真正探究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学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密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再则课不能备得太满,不能备足40分钟,要给学生留足空间。讲究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追求“以学定教”

现时的有些公开课,教师做秀的太多,讲求实效的而又太少,看似热之闹之,多媒体课件在一节课中一贯始终,表演成分过多、过频,令人眼花瞭乱,不追求实效那是不顶用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不懂装懂,有的懂也装不懂,常常答非所问,辞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已想说的真心话,尽说教师想要的话,提出的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是摸着老师的心理、脾气,照着老师的教学设计的“假问”,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的怎么样,是怎样学习的,而是自己,是自己的教学“预设”。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大力倡导的,教师必须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确实要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真心实意地、忘我地为学生服务,认真践行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三个一切”,力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对待,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真实。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是教师教学的着眼点,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他们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

追求自然、朴实

前不久,我在某教学杂志刊物上,被一个语文教学案例深深地吸引了,大致意思讲的是:有一位教师在上《掌声》之前,既 布置学生预习,更未进行个别交待。因此,上课十来分钟了,学生学得磕磕碰碰的,后来慢慢地进入了课文情景,与英子一同孤独、痛苦,一同快乐,不知不觉中,课堂变得流畅起来了,课尾还唱起了《爱的奉献》,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看后,我不禁拍手叫好,好就好在课堂教学真实、自然。真实,在于让学生经历了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成长。我个人认为,课就应该这样上,无论是识字、解词还是阅读,理解或者其他什么、都要上得自然、实在,无哗众取宠之嫌。

教学即生活,而生活要看过程,且是不经粉饰的真实过程,就课堂教学而言,它也有一个过程,主要是看教师怎样启发,怎样引入,怎样过渡,怎样激励,怎样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掌握到掌握,从不会读到会读且读好。

只要我们全国语文界的同仁,在课堂教学中去努力追求本真,去追求自然、朴实。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教学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