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师美育过程的三重境界

(2019-12-21 19:21:3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赵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各种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中领略到高尚而纯洁的精神,净化心灵,美育不仅可以调节人的精神状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同时,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均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美育还可以辅助智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师在学校美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美育的组织者、实施者。美育的过程主要就是美的感知、判断、欣赏的过程。语文美育的过程就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创造的能力。美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它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之中。美育的阶段性决定了教师在美育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笔者认为教师进行美育的过程要达到三重境界。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美育不是单纯的说教,更不是让学生提炼概括中心思想,美育是自由的,发展的,它渗透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中,春风化雨,而又不着痕迹。教材选文中描绘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对于审美主体来说是抽象的,这无形中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产生了距离,这个距离极有可能影响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感受和判断。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缩短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对象的距离,使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发生联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创设审美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情境,体会到作者的心境,从旁观者转变为当局者,与作者一起畅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之中,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自觉地追求美,发现美。有一位教师讲授《荷塘月色》,一开始他就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教师范读,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他又配合教材选读了一组有关写月、写月色、写赏月等古今名家的诗词散文作为补充教材,并组织了一次中秋在公园静夜赏月的活动。活动时,教师没有说话,而是让学生听了两组音乐,一是《春江花月夜》,一是小提琴独奏的乐曲。可以想象,经过一番启发熏陶之后学生获得了巨大的精神享受,心灵得到净化。这位教师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为他们展现了一幅亦真亦幻的月夜图,当学生学习《荷塘月色》时,很快便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

二.挖掘教材,开拓学生想象的天地

“美育局限于感知而没有想象参与,就不会扩展和深化。” 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艺术作品的感知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层面,对美的感知也只是审美活动的开始阶段。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并不是纯自然的,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周敦颐写《爱莲说》实际上寄托了 “处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质,文人爱竹,是因为竹有气节,是君子的作风,作品中的一物一景都寄予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深度,开拓学生想象的空间,抓住教材的某一片段,利用一个疑问点燃学生想象的兴奋点,在形象的关照和语言的品味中领悟作品隐含的意蕴。以宋人林升的《题临安邶》为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前两句结合西湖的自然美景勾勒出一片繁华的景象来,到处都是庭台楼阁,轻歌曼舞。后两句画出了游人的一片醉意,暖风吹来,意软情浓,醉的把杭州当作汴州。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 “直把杭州作汴州”,无意收复失地,一心享乐。诗人写的虽是游人醉于西湖美景,隐含的却是统治者沉迷于荒淫作乐,诗人心里有无穷感慨,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审美的创造能力

广义的审美包括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审美活动),要达到以美育德、以美育人的目的,不是单靠抽象的理论说教,应当以审美实践为主。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参加审美创造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才能真正理解审美理论。正如学习游泳,如果只有教练讲解、演示各种泳姿的要诀,而不让学习者下水操练,那永远也不可能学会游泳。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写作。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过程,是对美的追求,美的表现。在命题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各种文体地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观察,搜集整理资料。记叙文要抓住文章地叙述顺序,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富于语言美。说明文要阐明事物的性质、构造迹及发展规律,语言准确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议论文则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观点明确,论证充足,文章条例清楚,富于逻辑美。只有把学生的审美经验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创造美的冲动,才能将审美活动深化发展,学生对审美理论才能有深刻的理解。

在美育实践中可以利用画片、音乐、实物、朗诵等来创设什么情境,以各种手段调动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把学生引入具体情境,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与审美理论知识,在创作实践中才能善于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