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新高考链接点的思考
(2019-12-21 19:19:1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王书月
我市高中进入新课改已经一年,大家由原来的茫然到现在的适应,其中有可喜之处,也有可忧之处,结合这次去山东淄博参加“ 2006年全国教育系统新课程进展研讨峰会”学习的内容,谈谈我对高中语文课改的认识以及如何应对新高考的几点体会。
一、雾里看花,课改过程喜忧参半
课改过程可喜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突破了教材“律条化”“唯一化”的束缚,因为选用苏教版新教材,许多课文是新的,而且教材本身也是在变化着的,这就给教师更多创新使用教材的机会。大家都处在同一个新起跑线上,研究文本、备课、上课都要从头开始;二是淡化了课本课文传授的意识,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语文能力的形成上,特别是强化了语文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高考考点其实与语文的能力要求本质上完全一致)。
二是对教学的要求不是看是否紧扣标准答案,是否一定要围绕课本教参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看是否融会贯通讲出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体会。在教改中可以采用分工进行课文教学的思路,使课堂生动丰富成为可能,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方式远比常规教学更充分的时间深入钻研课文,利用多媒体;不断调整完善,做到对课文理解灵活而深刻,课堂氛围热烈而生动;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里来。同学获得犹如公开课,示范课般的高质量感受,很容易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这是传统以完成课文内容为主的教学观念根本无法大面积经常性所能达到的效果)。这种大语文的阅读观念,潜移默化的熏陶所形成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对高考诗歌阅读散文阅读的灵活开放的理解,这种模块教改,无疑视野更广阔,思路更流畅,理解更到位。
三是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增多,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时间增加,学生参与的人数面更广,参与的频率与以往比更频繁。语文重在让学生自己多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感受。课内课外多读写多交流,语文才有了真正的生命。抛弃或简化那些诸如一课一练,单元训练等以掌握课文为前提的教学辅助材料,减轻了学生不太必要的负担,他们也有了时间去多读多写多思考多做一些更有利于语文能力形成的事情。
课改过程可忧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改不过如此”的思想有所抬头。部分教师没有深入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在课改之处茫然失措,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大松一口气,认为课改不过是“换了几篇课文教教而已”,从此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依然照搬教学参考书,依然灌输。这种教师看似过得充实,实则忙忙碌碌,无所作为。以语文而论,必修 1和2共有课文40篇左右,比课改前课文要多得多,除此而外,还要有写作指导与评讲等事情,如果以过去的教学方式,一篇一篇讲下去,那教师和学生都会忙得不亦乐乎,但同时也会忙得毫无头绪。
二是教学行为上课改可能会增多“花架子”,多了一些“绣花枕头”。部分教师认为课改不是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嘛,那好我一进课堂,就让学生读书,读书之后大家再讨论探究,讨论探究完了,再畅所欲言,“排排坐,吃果果”,你说我说大家说,大家说得都有理,一堂课就这样轻松愉快地过去了。这样的课实则上是误人子弟的,因为没有理解课堂上淡化知识传授,目的在于强化能力养成,这样做最终是“以己昏昏”,最终也“使人昏昏”。
三是对考试评价的尺度心中无底。必修课怎么教,才能与高考对路?选修课怎么教?选修课怎么考?这些问题是所有老师无法跨越的一道坎。毕竟,高考还是衡量教学业绩的一把很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尺。目前,市场上的教辅用书还是把过去的题目拿出来“翻新”,新意不多,而一些有新意的题目在评价标准上又比较模糊,因此,拿什么来训练学生应对高考,也确实是在课改过程中让老师们心忧的一个话题。
二、主动应对,力争实现共振双赢
面对新课程教改和即将到来的一年一度的新高考,怎样将看似对立的矛盾变为和谐共振双赢,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只要明确并遵循形成语文能力的内在的客观规律教学,正确把握了原则与走向,尤其是只要勇于抛弃不合理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就可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发展空间,就可以水到渠成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可以复制延续而不至于昙花一现,这的确值得我们探究深思。
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和本次学习的体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我市高中语文课程设置进行综合思考,合理配置。
如写作学科(选修)从高二开始就显得不妥,因为高一一年学生的作文训练如果只是跟教材走,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技巧等都不明了,稀里糊涂的写作就难有大的收效,因此应该在高一上学期就开始选修课程的设置。高一文言文训练量不足,这就需要通过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补充,如印发过去人教版的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赤壁之战》等,这样在新课程人文母题的基础上,学生的能力养成才能更全面。
其次,提前介入高三知识与能力训练,为应对高考复习打下扎实基础。
2008年的高考不可能大变,除了选修课程设置会出现长卷(多设置题目供考生选择)外,其他应该还是考查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新课程以注重能力为基本特点,通过何种最佳途径去形成语文能力,将是非常重要的选择。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训练,就一定要符合能力自身的体系(大体同于高考考点)。所以,提前介入高三知识与能力训练,所获得的较系统的知识能力基础则将对后来的语文学习给予积极的导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尤其有利于自学拓展延伸。可以直接利用高考资料,通过分解,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材料,促教师加以引导,进学生自学。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精神,又顺势为高考埋下伏笔。
提前介入高三语文能力训练符合学习新知识的规律。通常,按照传递知识能力的环节分三步:理解,巩固,运用。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正确理解其内容、方法;而后巩固熟悉,形成学生进一步解决类似问题的条件依据;再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而最终形成能力。数理化等学科无一不是如此安排教学过程。按照常规,高一高二参照以上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掌握高中各学科知识并形成相关能力,高三进入强化训练、查漏补缺、融会贯通的总复习。而独有语文学科不是这样。一是可以采用有限渗透 (每学期只选一两个高考能力知识点),二是借鉴高考学习与复习的方法,体现完整的“学----练----评----巩固”的循环提高的特点。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语文难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不是难于理解,这一特点启示我们在高一就进行高三能力的训练不会是拔苗助长。进行不分模块的两年一贯的如数理化一般对语文知识能力进行严谨科学系统的语文能力训练,使淡化课文传授成为现实,同时也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语文行为提供了时间保障。这种语文能力通常包括写作指导,大阅读指导,语文能力点训练。科学的学习、训练与总复习相结合,毫无疑问,必将开创语文学习的新局面,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第三,每周用好用足 2课时继续加强阅读欣赏地方课程建设。
新课程改革让“淡化课文讲授”成为现实。因为课文增多,单纯的逐篇讲授费时费力,也无法处理好讲授和训练的关系,新课改颠覆了对课文作用的认识:学习重心不是为了掌握课文本身 (文言例外),也不仅是作为材料来训练语文能力;课文,只是心灵对话的平台;课文,只是引导我们进一步广泛深入阅读探究思考的媒介,从而走出课文束缚,尽情领略语文的自由灵活生动与丰富!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市的阅读欣赏课程建设是具备新课程理念特点的,它把学习欣赏的主体定位为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或者同行者,双方构建成一个有别于常规教学模式的学习共同体。多读多写,这是语文能力形成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经验,以最简单的思维方式来对应对高考产生良性影响,这正是“功夫在考外”的最好表达。
目前,阅读欣赏有多种形式,我们也正在加紧研究,力争早日形成能在全市推广的模式,早日形成我市的阅读欣赏地方教材,我们相信,如果我们能在基础年级扎扎实实开展阅读欣赏地方课程建设,高三高考语文就自然会变得“精彩而轻松”了 !这样形成的语文能力,还可能让一个人在今后一生中受用无穷;只为考试而吞下的快餐,自然没有这样醇厚,悠久绵长。
第四,形成新课改背景下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简要言之,就是“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就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三个基本点就是低起点、高观点、高标点。低起点,就是让所有学生在起跑线上起好步,打好基础,这也是新课改与过去特别是 20世纪80--90年代的“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相区别的特点之一。高观点,就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以及实施要符合新的课程理念。高标点,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要高,效率要高。
结语:课改是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的事业,创新是设计新的东西,创造是做好新的事情,前者用心,而后者是用双手,用双脚。在新课改之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具备创新精神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