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中国石拱桥》
(2019-12-19 16:29:22)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赵彤霁
一、主题与背景
语文二期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发学生潜能。我们正在进行的“探究性自主阅读四阶段推进法”这一课题正是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而产生。“探究性自主阅读”是指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的形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求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从能读、会读到善读,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极大地拓宽阅读视野,感悟生活。“探究性自主阅读” 以自读笔记本为载体,按自读、问题、探究、感悟这四个阶段逐层推进,并将读写有机结合,将课内外知识有效结合,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中国石拱桥》是篇说明文,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采用了课文主题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技术。虽然现代化教学设备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但多数教师使用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代替板书、节约时间的布景,或是用于激发兴趣、营造气氛的道具,或是介绍背景资料和提供材料的展示。我在这堂课中,构思的主导方向是:不仅将多媒体的运用贯穿始终,自成系统,而且多媒体的运用能完全契合课文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同时还对学生的深入思考或思维活动的展开起到促动作用。
二、课堂学习活动叙述
抓住关键 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请同学们判定识别中国石拱桥中两座著名的桥——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使他们对赵州桥和卢沟桥有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得更深入些,我趁势提出一个中心问题,请大家围绕“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石拱桥的?”进行质疑。同学们的思维都比较活跃,他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自读笔记本上自己提出的问题互相讨论,并推出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有一组同学提出:“大拱上的‘两肩’可不可以换成‘两边’?为什么?”,另一组同学提出:“据《水经注》记载,中国最早有记载的石拱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大约’一词是否能说明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第三小组问:“中国石拱桥主要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能否将课题改为《赵州桥和卢沟桥》?” 第四小组问:“中国既然有这么多的石拱桥,为何只写赵州桥和卢沟桥?”第五组、第六组……都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共同选择了几个问题来讨论。关于“大拱上的‘两肩’可不可以换成‘两边’?为什么?”这个问题我请了反应很快的杨生回答,他说:“我觉得两边比两肩的范围宽,而且位置不同。”“究竟是什么位置?”我存心问。他有些慌张,两手比划着,好像难以表达出来。大家都笑了,我又问:“同学们能不能再找一些词语来和两肩做比较?” 大家纷纷七嘴八舌地说:“两面!”、“两头!”、“两端!”……“很好!”我觉得他们思维较活跃,就继续引导他们从词语的具体含义入手,进行比较。“两边”、“两面”的范围较广,“两头”、“两端”的位置太低,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还是“两肩”最合适,可是还有些意犹未尽。这时我适时在多媒体上做演示,以“两边”、“两面”、“两头”、“两端”与“两肩”所显示的不同画面及不同位置进行比较,“两肩”的画面恰恰在拱桥的两边的上面,这下同学们都看清楚了,也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引导探究 我利用音像制品,让同学们跟随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这悠长、美妙的歌声,置身于江南水乡——周庄。在那里,尽情地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欣赏各种玲珑古朴的石桥,尤其是让人梦回萦绕的外婆桥。就在同学们静静欣赏的时候,我轻点鼠标,将图象定格在外婆桥的图片上,并不失时机地问:“周庄的外婆桥是否勾起了你们童年的回忆?想知道它是座什么桥吗?”多数同学点点头,回答是石拱桥,由此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探究了前述的几个问题,然后运用多媒体再次推到一个高潮。多媒体展示的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的美景,让学生根据说明的要点作构思,然后由学生出场随着画面的变换,作绘声绘色的介绍,当起了导游。学生很投入,学着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注意了用词的准确和简明,有的还作了描写,也有的用诗文作解说。几个学生做过了导游,觉得还有些缺点,于是老师自己也做了回导游,还让音像制品中真正的导游也出场,将原先隐去的导游词播放出来。最后引导学生对学生导游、老师导游、真正的导游的不同的解说词作比较评价,议其优劣,获得了具体真切的感受。最有趣的是,有的学生还“批判”了那位真正的导游除了在能吸引人上有优点之外,商业气太浓,说明的语言也不够准确。为使学生能继续巩固和运用,我还布置了四个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上网搜集有关世界石拱桥的图片并设计解说词;上网搜集有关上海名桥的图片并设计解说词;根据课堂上展示的周庄风景及外婆桥等景点设计导游解说词;以课堂上展示的扬州二十四桥及其相关的古诗词为先导,继续查找并整理桥与文学的资料。这样让他们进行延续性拓展探究,并在今后互相交流,自主评价,甚至可以到实践中去做一回真正的导游。这不仅使他们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而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强化重点 为了强化重点,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显示外婆桥的图片后我又显示了另一幅石桥图,请同学们猜一猜桥的名称。大家七嘴八舌,猜不定,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枫桥,它也是座石拱桥;并请同学们背诵一首已学过的古诗《枫桥夜泊》。在这两幅图片显示好之后,我请大家观察石拱桥的形状特点,然后告诉他们“拱”是“拱手”的意思,帮助同学们了解石拱桥的形状。接下来我还展示了泸定桥、南浦大桥的图片,分别简洁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前者是座铁索吊桥,后者是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它们与石拱桥有较大的区别。在激发起学生对桥的兴趣后,我才开始切入课文内容。为了既让同学们对中国石拱桥中的两座著名的桥——赵州桥和卢沟桥有直观的印象,又能辨别它们各自的特点,我故意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设计在一幅画面上,请同学们独自判定一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并用一句话讲理由。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一个平时较调皮的学生举手了,他高声说:“桥头上有狮子的是卢沟桥!”另一个项生也起来抢答:“有拱的是赵州桥!”大家都笑了,纷纷说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有拱啊,这个理由不充分。我让大家去数数拱的个数,这下都清楚了,原来独拱的才是赵州桥,而卢沟桥有十一个拱。我接着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语言为赵州桥和卢沟桥配上解说词,然后来到相应的图片前,可以指点着相应的部位作解说,让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课堂气氛变得有趣又热烈,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最后,如前所述,在多媒体展示画面的同时,分别由学生、老师、片中的导游配上导游解说词,这就有力地强化了教学的重点。
感悟应用 前述抓住关键、引导探究、强化重点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感悟运用。为了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下面记录了体现感悟应用的几个活动片段:
(一)首先我请同学们做导游,为赵州桥或卢沟桥配上解说词,要求明白、准确、生动。在几分钟的准备之后,大胆的李生上场了。他摆出老练的神态说:“各位游客,这是赵州桥,看!它多么雄伟啊!它是中国石拱桥之一,又叫安济桥,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大拱,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唔,……”后面没词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大家都笑起来,我表扬他开了个好头,蛮有导游的架势,不过赵州桥的特点还没讲明白。我鼓励其他同学试试,几个跃跃欲试的同学举手了,我请了秦生。秦生讲的是卢沟桥,他做了个请看的手势,说:“大家看!在我身后的就是卢沟桥,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在这里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卢沟桥共有11个石拱,不像赵州桥只有一个石拱,它的石墩上雕刻有石狮,有单个的,也有母子相抱的,栩栩如生。马可•波罗曾称赞‘卢沟晓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景。卢沟桥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的解说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我也表示赞许,说:“秦生的讲解不仅点明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还与赵州桥做了比较,清楚地说明了卢沟桥的特点,而且较为生动。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后面讲的同学在此基础上越说越好了。
(二)随着气氛逐渐高涨,想试一试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不失时机地换上了一幅二十四桥的展示图,说:“这是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份有关二十四桥的文学材料,设计一下导游解说词。”这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不仅要找到说明二十四桥结构特点的材料,还要把它们组织好表达出来,我暗暗捏了把汗,不知会不会冷场。没想到同学们仍然很积极,纷纷举手。胡生一上来就幽默了一回:“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胡导!(大家笑)请看这座桥,它有二十四根栏杆,桥拱倒影在湖中,像一轮圆月;再看看它的栏柱,嗯,多么细长,看到这桥我想到一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赞美它的。大家可以在这拍拍照,可别错过了。(大家笑)”尽管他说的并不是很确切,但同学们用笑声表示了对他的鼓励。班长吴生胸有成竹地走上来,他也要做一回导游。他说:“大家好!欢迎来到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的得名是古代劳动人民设下的悬念。它有二十四根栏柱,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二十四级台阶,故名二十四桥。在二十四桥的微波荡漾中,你可以欣赏到它的美景,桥边杨柳映衬出桥型优美,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里引用了课文中生动的说明语言),在桥上欣赏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非常开心,也很激动,我感觉到他们思维中智慧、创新的火花不断在闪现。
激动之余,我按捺不住,自己也做了回导游让同学们评价。我说:“各位游客,欢迎来到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景区,二十四桥景区包括山渠涧道、三折平桥、单曲拱桥、吹箫亭
四部分。单曲拱桥上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长虹卧波。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上下各二十四级台阶,桥上栏柱二十四根,此桥处处隐含二十四意,故桥名二十四桥。唐朝杜牧有诗赞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这里,白天你可以欣赏到云、水、桥、花的美景,晚上还可以去赏月,听吹箫,别有一番情趣。好了,还是请大家自己去品位、赏玩吧,相信你一定会不虚此行的。谢谢大家!”话音刚落,掌声已热烈响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几点思考
1、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引发学生探究动机的源泉,且有催化思考、引领个性、调控进程等方面的作用或意义。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入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难点,也是最具活力、创造力的亮点。自主提问、质疑有利于学生自己钻研课文,把握重点,活跃思维,甚至创新。可是在课堂中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情形:有学生提问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有学生提问钻牛角尖……因此,课堂上,师生一起共评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的过程不可或缺,教师应点明衡量问题价值的尺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进整体理解的问题;能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的问题;促使问题深入而形成问题链的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等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我评价,提问水平在探索和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怎样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发问的质量及其发问后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正是我要继续努力的一个重要课题。
2、多媒体的整体安排及运用。
整堂课通过多媒体组合成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导游”大家从欣赏周庄的外婆桥开始,到大家在多媒体中的导游带领下欣赏二十四桥的美景结束。其间一方面穿插了两段关于石拱桥的音像制品,意图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导游解说词的魅力,更好地学好说明语言;另一方面关于赵州桥和卢沟桥、二十四桥的图片展示,背景音乐的运用,都为同学们提供了视听俱佳的良好氛围,也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对多媒体的整体安排及运用不仅能围绕课文重点,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对学生的深入思考或思维活动的展开更起到促动作用;同时它所带来的整体的美感也会成为学生脑海中抹不去的亮色。当然,如何使多媒体更有效地与教学整合,还有许多待开发的课题,这正是我需要进一步去作探索。
四、点评:
我主张“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自己读出来的,不是老师讲解分析出来的”,这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说教师不应只是灌输、传授,更应引导、促进。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老师的引导、促进的具体做法,更看到了如何使学生“会读、善读”的端倪。什么叫会读,其要旨是: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会自主地探究并解决问题,会进一步拓展,并尝试用于实践。这几方面,这个案例都有所体现。当然,如何提高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尝试、探索、提炼。
另外,关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这个教学案例也有所突破。一般的做法是: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展示相关信息;替代板书。这当然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多媒体展开的内容在昙花一现之后,往往束之高阁或弃之不顾,这就未免可惜了,而精心设计的“板书文字”,由于不能当场变动,往往也出现尴尬的场面。如学生的回答偏偏不能“吻合”事前设计好的内容,那怎么办?于是拼命“钓鱼”、“牵牛”,有时反而将活跃的学习气氛弄僵了。这个案例的多媒体应用,在引导、发问、探究、感悟、应用等诸多环节中,都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就难能可贵了。
(点评者:普陀区教育学院 语文特级教师 居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