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奠基——小学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2019-12-19 16:30:05)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窦桂梅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在孩子上学的最初六年里,这生命的流程是快乐是痛苦,是提升是压抑,是创造是束缚,全由教师的手来翻阅。面对21世纪,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生命篇章?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把一个充满创新的语文教学带入21世纪,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班级焕发生命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班级充满智慧挑战,这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超越教材
语文学习绝对不会只凭课本教材就能学好。教材不是法律,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的。因此虽不是教材的内容,只要是文质兼美的,只要适合儿童的都可以拿来做教材。有了这种课程意识,就能站在教材之上,积极审视教材,放手处理加工教材,才能放远眼光自编教材。就拿1994~2000年我教了六年的一个班来说,我和孩子们尊重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增删取舍。
从量上看,在低年级采用字理识字、集中识字、随文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学生增强了识字兴趣,掌握了识字方法,六年下来,识三千左右汉字已经不成问题。从学习课文的量上看,增加了一百八十篇文章作为讲读课文,增添了七十二篇作为泛读课文。六年中积累了一千多条成语,一百多个寓言故事,二百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书来读,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书籍来读。例如从意大利的《爱的教育》到中国的《草房子》;从洪应明的《《菜根谭》到刘墉的《莹窗小语》;从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到美国推荐给中小学必读的三十多本优秀读物,并取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六年来平均每人读一百多本。可以说,“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了学生的座右铭。另外,六年来,我带领学生背诵了三百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第二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到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孩子们感受着诗的情怀,积累着诗的语言。从而抢救了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例如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马失前蹄”,一向得意的他沮丧极了,我开导后的第二天,他送给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到: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大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名小学生来说,这难道不是很好的创造吗!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奏响学生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的历久不衰的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而且融汇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从内容上看,我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人民教育》在1999年的第二期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文章。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课文故事情节创造;讲了《小站》、《荷花》等课文,孩子们怎么向教材内容发难的情景;讲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孩子们如何向领袖提意见的鲜活事例。例如第十一册教材中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普遍认为,二年级时已经学过了一篇他女儿回忆李大钊写的《我的爸爸》,现在六年级了又学他女儿的回忆录,这篇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没有多大劲,读读即可。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叫《感悟李大钊》,学生把这篇文章当作参考资料之一,采取不同方式查阅了大量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几天后,学生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爱情专一的李大钊》、《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性格的特点》……一个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孩子的心是空地,种啥就长啥”,有了这份涵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提升。
二、超越课堂
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想经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的时代了,他们的将来再也不能是“悠悠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的苍白形象了。作为应该为学生生命奠好基石的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让孩子懂得语文学习绝对不是只靠语文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的学习就在生活中。
几年来,我和孩子们一起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一起逛书店,看展览;一起采访,搞社会调查;一起上网,看焦点访谈……我们一起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环境保护、素质教育、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他们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日记甚至考卷,当然更重要的是镌刻在心灵,同时我们还把课堂当作创作精神产品的舞台。学生们动手编辑了《萌芽文集》、《创造文集》、《焦点感悟》等各种文集以及《先锋报》、《小松树》、《蒲公英》等语文报;自己创编了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科幻故事……,这一项项创造的奇迹只有开放了课堂教学,才能把他们生命中的潜在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的释放出来。
另外,我们不应只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生活,更重要的是触及到心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一封封故事真实,感情真挚的家长来信,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女情深、父子隔阂……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所感受、所获得的精神撞击力量,是其它形式都难以达到的。同学们觉得来信的家长虽然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但又是活生生的普通的人,他们不是来自电影、小说,而恰恰是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此后,七十五封回信:《望星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永恒的伴侣》等带着滚烫的泪,含着浓浓的情传递到了家长的手中。且不说孩子们怎样情动辞发,妙笔生花,写作水平如何提高,单就精神世界的启迪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过程。家长们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和孩子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有的提出希望,有的提出建议,有的赞佩不止。有的家长从来信中选取几篇,建议我在班上朗读。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语言表达和认识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真情是一种道德,一种精神力量!就是本着这样的想法,便有了一本结集——《发现父母》。
1999年的下半年到2000年的上半年,我用将近一年的时间,给七十五个孩子写了七十五篇心灵独白。内容是根据每个孩子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所显现的性格、特长、缺点等写的小故事叙说。如写给不同学生的《想念你优美的声音》、《努力吧,石头会变成钻石》、《擦干眼泪,你会变得更流洒》、《你拥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等,把作为教师的爱和鼓励的话送进了每一个学生心灵里。没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于巴巴的说教,有的是温和、深情、诙谐,是真情实感的语言,旁征博引的点拨。学生们也都纷纷以自己的爱回报了我的爱。他们的一封封回信纯真、感人,甚至连提建议和意见的信都化做了爱的翅膀让我的心灵伴着幸福的泪飞翔!从中看出我不只在人生的高峰召唤学生,而是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去攀登,一起去经历风雨彩虹,一起去唱生命的同一首歌!师生书信交流的文字触及到心灵里,生长在心灵里,全部化做了爱,升华到了人格力量。吉林省教委和吉林人民出版社专门为我们出版了五千本三十万字的《我们一起成长》。相信一切热爱学生、热爱人类,对事业负责的人一定明白,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种生命的提升,一次心灵的装备。
由此,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的过程,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语文生活中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装备自己。
三、超越教师
陶行知说:“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培养出自己值得崇拜的学生。”语文学习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的。教师不在于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答案,而在于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如果能超越老师的搀扶和点化,语文学习能成为他们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的话,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首先要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份感觉,学生才敢平等地、无拘无束地和老师对话,学生才有实现超越老师的可能。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人应当立刻离开教师队伍。当然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头,更要触及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下幸福自信的种子,从而排挤掉那些自卑、失败的杂草。教师的爱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人生的光辉里。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
班里有个小张丰入学时才五岁,所以平常动作特慢,学习吃力。但我从不责备他,看到他花了好长时间,才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我对他总是充满了信心和期望。开学才不久的一天张丰嫌上学太累,家长怎么劝也不想上学了。我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用充满爱心的语言,终于使他改变了想法,在全班热烈的掌声中,他大摇大摆地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尝到了表扬的甜头,感受到了鼓励的滋味,沐浴在老师爱与期待的阳光里,到目前为止再也没有不上学的现象!还有一次,因为张丰听写生字有进步,我发给他一张大“喜报”,谁曾想,这孩子放学时竟高高地把喜报举过头顶,一路神气风光地走出校园,看到这一幕,接孩子的家长和我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当然,在语文学习中,我给孩子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要说的是,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我们要时刻为他们高喊“加油”之声,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了,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我还要说,让孩子获得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自信成功等精神的种子,重要的是语文应该成为师生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对话。
在教学中我还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我们追求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期盼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我们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可以说,你给孩子多大胆,孩子就有多大的想象力:从《小站》到《峨眉道上》,从《一夜的工作》到《为人民服务》,孩子们敢于向领袖提意见。在《飞机遇险》的教学中,我满怀敬意地赞扬周总理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读课文。但学生们却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为了祖国的命运,总理不应把伞包让给小扬眉”;还有的说:“这篇课文写得不合理,情况那么紧急,总理怎么能想出那么多、说那么多的话,时间也不允许呀”,下课的铃声响了,可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当我们把领导、领袖当作神来看的时候,孩子却把他们当作人来看,不要强加给他们答案或认识。虽然他们还小,看法很片面,但,应该让孩子们深深懂得,靠老师是不够的,唯有自己去想、去悟、去创,才是最可靠的。
超越老师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相信柏拉图的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及哈佛大学校训“与亚里斯多德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会成为他们终生受益的金钥匙。
实际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为生命奠基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如果具备了这种理念和实践,在为学生生命奠基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生命奠基,并和学生的生命一起成长,一起增值。当你实现了这种教育境界,品尝着她的甜蜜果实的时候,相信一定会从内心发出呼喊:这是何等崇高又何等幸福的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