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反思性学习学习品质的培养
(2019-12-15 19:19:31)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汪小琴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回顾我们以往学习数学,几乎都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得出一个标准答案为宗旨,至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加以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根本谈不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健康向前发展。反思性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每个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 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务。本文就学生反思性学习学习品质的培养谈一些体会。
一、引导学生在自我提问中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建构新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的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知识的本质,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首先,"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再创造"活动全过程;其次,要弄清究竟反思什么,如何进行反思。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获得的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经验。如何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呢?实践表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是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讨论交流中,学生间相互补充,理解会更丰富和全面,从而将这一数学知识内容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条件,通过适当的启发点拨,加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比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反思,可以把三角形转化长以前学过的哪种平面图形,学生联想到平行四边形可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三角形跟以前学过的哪种平面图形关系密切,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可把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反思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析讨论,正向迁移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苦口婆心的教授,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已有的知识,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新知识,而且更深刻的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远比通过教师教而获得知识,效果好得多。
三、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做作业老师批改,孩子做作业家长检查,这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了。很多学生数学作业做完便大功告成,至于检查作业对错那是老师或家长的事情,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时间长了,他们作业自我检查的意识便被泯灭了。我发现学生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当我告诉他们这道题做错了,他会毫不犹豫的很快擦去原有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思考我说错了没有,我原有做法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学生做错题目,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粗心大意看错题目的,有笔误写错数字或符号的,有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出错的,有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这样的三个层次的问题: 1、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浅层次的反思)2、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中层次的实践反思)3、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深层次的质疑反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础,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训练。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例如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以后计算要细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四、引导学生在交流总结中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数学活动结束后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让他们回忆一下数学课上教师讲的内容是什么?想想自己学得如何?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我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来的结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当数学活动结束后,我都安排反思“三步曲”,第一步是“这个结论对吗?”,引导学生反思所获结论的合理性;第二步是“这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法;第三步是“我刚才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让学生回顾在与分析探索的过程,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五、引导学生与同伴互评中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从儿童认识的发展特点来看,认识别人总是比认识自己在前,学会评价别人又比评价自己在前,在逐步认识别人,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同时,我们不排除他评、互评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中的作用,而是充分地利用他评和互评,不断补充自评的不足,通过与他评对照,提高自评能力,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评价,收取部分课堂练习实物展示台展示全班一起评价,小组合作对某一个问题的讨论,群体辩论等形式,在接受他人的评价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探寻圆周长的测量方法。生1提出:“圆周长是否页能像长方形那样直接测量?”生2马上反驳:“不行!圆周是曲线,不能直接测量。所以应该可以在直尺上滚动测量出圆的周长。”(该生示范操作)生3随后发言:“我们还发现了可以用绕绳子的方法来测量”(该生示范操作)对于生2、生3的观点,生1又提出了质疑:“我在想,对于类似于建筑物圆形屋顶的大型圆的周长还哪呢个用滚动和绕绳的方法来测量吗?”于是,包括生2、生3在内的全体学生一起陷入了对测量方法普遍意义的反思……。学生在相互评价与反思中不断完善认知,获取数学思想与方法。
总之,反思学习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不断的进行反思,进而修正或强化,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数学活动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反思品质,让学生学会反思,形成良好的反思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在数学中“学会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