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师引导”和“满堂提问”想到的
(2019-12-15 19:20:4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郝景芝
在前几天的一节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多次的不厌其烦的提问,每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我都会问“是不是”、“对不对”,在提问反馈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我都说他回答得“好不好”、“怎么样”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似学会了,在第二节练习反馈时,我感到出现了问题,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对于“甲数比乙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掌握的不好,做题时很盲目。学生们之所以没有学会,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步的让我给带入到我预设的连锁问题之中。课后通过自我反思,我感受到教学领导的一句话的正确性,他说“教学过程应着重看学生们是否有自己学的过程”;“老师不能表面上看孩子们是否学会了,应将那些多余的话去掉,提问尽量是有价值的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想办法构建起来的“课堂”,会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表面上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实质上结果会和我做的一样。在最近几天的教学中,我将我的课堂提问尽量做到“少”、“精”、“趣”,尽量利用这些提问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关注和倾向学困生,其中的“少”,是让少的提问引领孩子主动探究;“精”,是让每个提问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趣”,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风趣、机智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使学生的认知思维不致于被教师的话语打断,还能让“走神儿”的学生回到学习中来。如:我在昨天的一节数学课中,我讲到“关于树木成活率”的问题时,我发现后面的几个男同学有溜号的现象,如果在以往,我会停下来,问:“你们几个同学怎么不认真听讲”?这时,其他学生的思路肯定会被打断。于是,我没有那么去做,我将成活率的公式写到黑板上后,说:“同学们,今后遇到这类的问题时,就把和公式相对应的数据往公式里面--代--代--代”,我的故意拉长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几个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再涉及怎样列式时,他们都学会了,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对于“教师引导”和“满堂提问”,我们还要适时、提炼的应用,只要不走入极端,会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只有以交流好了为前提,才能让有价值的提问与引导进入到学生学习的氛围中来,只有有价值“少”、“精”、“趣”的提问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有效的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就让我们有价值的、风趣的教学提问用语成为学生发展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