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抓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提问关键,构建有效课堂

(2019-12-15 19:16:44)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课堂提问,从概念上理解,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艺术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手段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上了解学生,反馈教与学的信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一环。[1]课堂提问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问”,二是学生的“问”。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入手,侧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探讨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提问,构建有效课堂。

一、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和引导尤为重要。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老师们不是“太傻”而是“太聪明”了,为了完成一节教学设计,大量的翻阅资料:网上的、书上的、专家的经验,取之亮点为我所用,每一知识点可谓面面俱到,课堂提问也总是在“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之间徘徊,每一堂课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也用心的去进行了课堂教学,而学生呢,听得晕晕乎乎,不知其意,课堂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二、精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的开始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一节成功的课往往与导入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寻找教学切入点,设计提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切入到新授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度。[2]在导入部分设问,要注意避免两类问题:(1)大而空的问题。如:在教学《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老师一上来就问,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什么是信息技术吗?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2)无意义的问题(学生不加思考,张口就来)。如,“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学画画?”“这个操作你们会了吗?”,学生一定会齐声说:“想!”“会”。

(说明:本文的案例来源于我听课的片段)

【案例1】建立文件夹(小学三年级)

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建立自己的文件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文件夹”?

生:...

师:文件夹就像我们的书包一样,里面可以放很多东西,下面老师就来告诉大家怎样建立文件夹。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做。

课堂一开始,教师直奔主题,对于刚开始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提问来得太突然,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是在唱独角戏,课程内容老师倒是一字不差的灌给了学生,而学生呢,到课程结束也不知道文件夹到底建来干嘛的,课堂的有效性就不难想象了。

【案例2】图表的创建以及常用图表的分析(八年级)

导入:

(教师先向学生出示准备好的数据以及数据图表,学生观察)

师:图表和数据在表达方式上哪个更直观?

生:图表

师:如何创建图表?(教师给出一个Flash的视频教程,学生先自主探索,遇到困难就看看视频教程)

(教师由引导学生“看图表”很自然的过渡到“建图表”)

这节课一上来老师并没有马上提出本节课的课题,而是先引导学生看图表,学生通过对比,形成一定的认识,在头脑里建构“图表比数据更清楚”的这样一个概念,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提出“建图表”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就会很乐意去想、去做。

三、把握提问时机,抓住问题的切入点,层层追问——构建有效课堂的核心

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点拨,善于发问,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鼓励学生求知、求同、求异,激发学生探索、讨论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课堂教学也就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过程。[3]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合理设问

问题的关键处,即是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合理设问,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3】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五年级)

Excel中制作九九乘法表,

输入:123456789

24681012141618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数据自动填充的方法输入第12行,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输入九九乘法表时是不是只有通过一行一行的输入,一直输到九,有没有更简单的操作呢?

教师设置此问不但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数据的自动填充”而且还把该重点升华,自动填充不仅仅是在选择两个数据后可以进行,也可以选择两行或更多,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可以进行。

2、问题的设置要蕴含较高的思维价值

如在《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斐波那契数列,要求不能一个数一个数的进行输入,要用到数据的自动填充功能。此问的设置即含有数学思维的方法,同时把本节课的重点也融入了进去,学生对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很感兴趣。

3、在内容的关键处适时提问

在重点处和难点处适时提问可以用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4】会说话的图表(八年级)

师:(出示三个图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观察这三个图表,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图表能更好的表达数据包含的意义?

生:讨论

师:(小结)柱状图表示数据的对比关系;折线图表示数据的趋势;饼图表示数据所占的比例。

师:(出示不同类型的数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这些数据用什么样的图表能更好的表达数据的含义呢?

教师在“议图表”环节设置两个疑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把本节课的难点摆在了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看图表”“建图表”的学习,在脑海中已经有些许印象,但是是散乱的,教师通过此问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集中到了一点,学生也很快的进入了状态,此问完后教师并未进入下一环节,而是“再问”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把本节课的难点进一步升华。

4、设置“矛盾”与“疑点”,引发思考,层层追问

抓住矛盾,设置疑点,能形成一种认知上的冲突。

【案例5】文件的保存

问题1:如果再给已保存过的文档增加新的内容,还要不要保存?

问题2:如何保存,会不会再次弹出首次保存时的“另存为”对话框?

问题3: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名称保存,怎么做?

问题4: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位置保存又怎样?

问题5: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中的内容进行删除操作,不保存而是退出,再次打开该文档能看到被删除的内容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5个问题,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由浅入深,通过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引发思考,为使学生对“保存”操作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师采取层层追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注重课堂提问的细节——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提问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细节:

1、问题不宜过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4]

如:在教授《Internet网》时,教师一上来便问:“什么是网络?”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像这样的问过于大,学生也不愿意去思考。

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堂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常常会随时对学生提问,比如:“这个操作你会不会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课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必要,看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实这种课堂中的热闹、动态都是表面的,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如:在教学《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中,教师要求学生画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画的是椭圆,此时教师问:你们画的是“椭圆”,我要求的是画“圆”,用什么方法才能画圆呢?此问提得及时,学生也正感疑惑,问题一出,学生会用心去思考,教师再进行操作提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问题要有激发性,

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学”,追求设问的艺术,深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一种理想的追求。

【案例6】电脑之主机漫谈(小学四年级)

问:同学们猜想一下,主机里有什么东西?

问:同学们提高主机中有CPU,大家在脑海中画一下CPU的样子。

此处设问,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即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关键,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在信息技术中构建有效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