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问”

(2019-11-25 19:05:2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纪会霞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育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学会自已阅读呢?

一、开放教学是“问”的前提。

教师课余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上课不爱提问?我以为根源是教师的课堂不够开放,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中国自古以来,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为胜任“解惑”教师显然不能传授暂无定论的知识,而必须给学生传授准确无疑的知识,对于样的知识,教师通过苦口婆心的讲授,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好问?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说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所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拔学生理解问题,特别要保护偏离教案之问,超出教师现有知识之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传统传统教学《草原》第一段时,教师常设问:这段话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的美丽?是如何写的?答案是统一的:“从草原的天空、草地、羊群感受写出草原的美丽,天空是……”这样的方式上课,学生发言没有创造性。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课文,设问的则是:这段话你最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还有什么不懂?这样,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说,争着发问。因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欲望,这样的教学,教师根本不要愁学生没有提问了。

二、还足时间是“问”的保证。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把知识讲透,教师讲解分析往往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这样以来学生读书少、思考少、动笔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学“问”,教师首先要在确认学生是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时间,教师应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即教师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为此,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以下模式进行教学:师生共定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学-------学生反馈自学的情况-------师生讨论学生自学后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解不懂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本质上在课堂教学中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而我的作用只是在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时给予引导,思路混乱时给予开导,态度不正时给予疏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自学后,提出了作者除担心邱少云会跳起来或叫起来,会不会担心他背的炸弹爆炸?再如《飞夺泸定桥》自学后学生提出:敌人为什么抽掉桥板,不炸断铁索桥?经过论论,再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敌人根本不想炸桥,从文中“来吧,你们飞过来吧!”可以看出敌人认为红军过桥是不可能的,所以,不想炸断桥,这些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理解都是学生充分自学思考的结晶,是他们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巧设问题是“问”的钥匙

要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必须提出问题。这问题好像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犹如一根导火索能引爆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斑斓的光芒,同时为学生提问题树立榜样。显然,这样的问题设计必须具有多维性、信息性、趣味性。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设问:1、现在,你是一位游客,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你会向导游提出什么问题?

一位美国教授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成课文答案,大胆质疑,要保护学生“求异”的创新火花,教师更要转变观念,开放课堂,精心设问,逐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能逐步提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