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质疑
(2019-11-25 19:03:47)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训练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而善于质疑是学生中非常可贵的一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技能。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中的几点作法:
一、创设氛围,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清除心理障碍。
课堂上,许多教师也曾经努力地创设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大多数听到的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们听懂了,没什么问题。”究其原因是孩子们的自尊心极强,好学生爱面子,怕在同学们中丧失了威信,只好不懂装懂;而中、差学生有自卑心理,总担心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结果造成怕问的心理障碍,课堂上总是处于观望的状态。要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质疑。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问,让学生考,与学生一道研究、讨论,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学生的提问,只要有一点可以肯定,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更要热情洋溢地进行表扬,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让自信地风帆高高扬起,这样提问的热情也就更大了。对于中、下的学生,即使他们所提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无关紧要,教师仍应对他们抱以微笑,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扫除心理障碍。
二、加强训练,让学生学会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任何一个能力的形成都捕杀不是一蹴而就的。质疑能力,是一个思维进步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用心引导,热心鼓励,耐心等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能动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进而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
1、在思维转折点上让学生进行质疑。
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在思维的转折点上设疑,让学生进行质疑,能使学生的思维比值深度拓展,有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疑问:为用什么方法才能求出圆的面积呢?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进行讨论,在你一言我一言的谈论中,把握了问题的实质,质疑能力得到了训练。
2、在认识的关键点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每一节课的内容均有它的重难点,如果能在知识的关键点上进行质疑,不仅为学生顺利学习新知识创造条件,而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求倒数的方法,这时,我问学生:“0的倒数是几?”一部分学生脱口而出:“0”,还有一部分学生愣住了,过一会儿说出:“0没有倒数。”随即他们思考开了,为什么0没有倒数?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倒数的认识,而且对于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求法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在知识的延伸处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应具有延伸性、扩展性、开放性,使其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的课堂所学有用,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处进行质疑,让学生有亲切感、真实感,容易达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去发现数学问题,探讨数学问题的意识,例:在教圆的认识后让学生说说车轮的形状,想想车轮的车轴都装在什么地方?(车轮中间)。这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轮轴要装在中心位置呢?进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释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教师应从“扶”到“放”,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学生“想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提高质疑的水平。毕竟有些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甚至有些问题不着边际,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问得好,好在哪里,哪个问题不着边际。关键要让学生明确质疑时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使问题变得“少而精”
总之,老师在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想象,萌发他们的探索和创造意识,并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养成他们质疑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