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活力
(2019-11-21 13:33:0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钟霞
最近阅读王丽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很有感触,书中提到的语文教育中令人忧心的情况如今仍屡见不鲜,依然令人忧心忡忡。虽然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为语文教育的亲身实践者——语文教师,其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上海二期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让语文课充满活力呢?
一、充分展示教师的才华,以渊博的学识辐射课堂
自古以来,身为一名合格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备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是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
一名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
我在给学生讲《兼葭》一课时,用邓丽君演唱的歌《在水一方》导入新课后,给学生扩充了很多知识,由《诗经》而“六艺”“六义”。用朱熹的原话来解释“赋比兴”,同时口诵《伐檀》《硕鼠》全篇内容,还有《孔雀东南飞》的开头,让学生对“赋比兴”有感性的认识。理解诗歌的意思后,我还给学生讲“秋水伊人”所营造的意境:景物的萧疏清冷与情感的仿徨凄切,秋水的苍茫浩渺与伊人的飘忽不定,寻求的一往情深与理想的扑朔迷离,意境的虚实相间和结构的一咏三叹,大大拓展了学生们的鉴赏面。最后将本诗与汉乐府民歌《上邪》比较阅读,从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几方面进行比较鉴赏。讲解容量虽然很大,学生们却听得津津有味。
在讲文言文时,我很注重重点字词的用法词义的积累。一个词,常常由一个义项可引申出很多义项,并列举带有这个词的成语为例,加深学生印象。如《六国论》“举以予人”中的“举”是“拿出”意,我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生的课文,又例举出如下的成语:举国上下(全)、举一反三(举例)、举措失当(举止)、举案齐眉(举起)、选贤举能(推荐〕、百废待举(兴起)”……再如讲“思厥先祖父”中的“厥”是“他的”意思,我就问学生“大放厥词”中的“厥”的意思。现在我的学生己经会很自然地联想成语,并思考成语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现代社会生活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走在时代的前列,不做知识的落伍者,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知识,扩大学识,做一个有渊博知识的教师,善于更新知识结构,树立并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时代 发展的要求。
二、大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的活动引领课堂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应把课堂的主角让位给学生,让其大胆活动,尽情展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尽量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如安排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可以时事述评,可以用诗词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可以讲述成语故事,或者进行每日一诗的鉴赏。这样,学生既在课外搜集查阅相关的资料,又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更锻炼了扫语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们也欣赏到了每个人各不相同的叙述风格。
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比较满意、上完课后仍意犹未尽的课,常常不是事先准备得十分充分、教案背得滚瓜烂熟、教学过程滴水不漏的课。相反,却是那些因学生活跃的思维而意外地打乱了预定教学过程,又被自己随机应变加以引导发挥的课。这样的课,往往能达到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把课堂还给学生,采用一些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学生的活动引领课堂,那将是永远充满活力,永远生机盎然的课堂。
三、彻底转变教学的意识,以个性的色彩影射课堂
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即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灵活而不是僵化的。所以教师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以富于变化的教法来教学不同的课文。
例如在讲《合欢树》时,我想学生对其中的情感可能体会不到位,就印发史铁生的另外两篇作品《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而且我认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要比《合欢树》写得好,理解了《我与地坛》,《合欢树》就迎刃而解了。在教材处理和教法上我是这样安排的:诵读《秋天的怀念》,讲读《我与地坛》,泛读《合欢树》.
当然,有所借鉴才有所创新。在对《边城》教材教法的处理上,我没有囿于教材.授课时,我借鉴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法,以这篇课文为引子,向学生们介绍沈从文和《边城》全文.在此基础上,我又简要评析沈从文的文风和他笔下描绘的湘西风貌,引导学生们领悟作品所蕴含的人生意蕴。目的就是激起学生对沈从文的兴趣,产生阅读《边城》原著的欲望,事 实证明效果很好。
借鉴是为了创新,要“入乎其内气更要“出乎其外”。要博取众家之长,在继承前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出有独特个性的“我的课"。
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它必须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这是由语文学科内容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像一名导演,他能够使教师、学生与课文三者的感情相互交流、碰撞、激发,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境界,这也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这种境界必须是在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的。所以教师既要精心备课,又要临场发挥,这样的课堂才不是死板的,而是充满活力的、魅力四射的。当然教师渊博的学识是基础,创新的意识是引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