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意、情境、设问

(2019-11-21 13:32:06)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陈绍灿

----把握命题特点与规律,提高解题技巧与能力

高考命题有三个要素:情境、立意和设问。其中,立意是灵魂,体现考试的目的;情境是立意的体现;设问是联结立意与情境的纽带,是现实立意的载体。通过剖析高考典型试题,认识和理解三者内在要求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把握解题思路、方法与技巧,把握命题特点和规律,顺利地解答材料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例:2004年高考文综第38题第(1)问试题: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

材料一: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1)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试题分析:

1、明确立意。立意,这是试题的主旨和核心,反映考试的目的和性质。现今强调“能力立意”,考查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这三者由低而递高,因高而含低;记忆是先决条件,理解是中心环节,应用是主体目标。

立意这个灵魂是隐在题目后面,直接看不到的,但它像一根绕线贯穿材料之中,成为试题的中心。本题的立意主要是侧重于“理解”和“应用”档次,突出考核考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它是通过设置的情境与巧妙的设问结合来体现的。因此,考生必须努力增强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认真分析题目提供的情境与拟制的设问,搞清其内在含义,两者的有机联系,明确其指向,把握住问题的立意,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材料题设置的参考答案往往隐含在材料之中,因此在审题时要认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进而提炼答案要点,把有用信息用所要求的知识性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答案。

审立意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如果对基础知识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对时政热点、焦点能准确把握,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嗅觉,就能把握住命题的意图,答题时能有的放矢。通过阅读本题材料和题目设问,可以明确命题的意图: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具体说,发展海洋经济,对我国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改善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分析情境,提取有效信息。情境(背景资料),是实施“立意”的载体,考生思维活动的特定对象。同时,试题材料的选择、剪裁、组织结构、文字表达,都是以立意为依据,受立意的约束,其决定的因素在于立意。我们审题时可抓住情境材料的关键词、中心词、中心句等认真分析比较,弄清准确题意和要求,弄准其中中心主旨。先找出试题材料的信息点,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确立相应的知识点,然后对试题材料与知识点对接进行一一分析说明。

首先,要读懂材料把里面核心意思归纳出来。分析本题材料中的经济现象,其关键词句有“蓝色国土”、“重要战略资源”、“可靠保障”、“海洋产业”、“可持续增长”等,我们可以得知本题材料的信息点有:“蓝色国土”的海洋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海洋产业发展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海洋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海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发展海洋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可见,部分答案的要点隐含在题目材料之中。

其次,材料与知识点对接:本题涉及到资源及资源配置和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经济可持续增长等有关知识,这些都是政治学科中的主干知识。这些要点及其它们之间关系隐含在经济常识内容中,但教材没有直陈,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简单地从课文中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透彻理解教材内容,考生必须把这些知识加以有机整合,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3、把握设问的指向和要求以及知识运用的范围。在审题时要明确用哪一科、哪一块、哪一部分知识,来回答什么问题。设问指的是测试者为了考查被测试者知识、能力水平而设置的各种要求回答的“触点”。 针对题目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这就要求考生熟练地运用教材理论观点分析材料中的实际问题,试题的设问一般都是紧扣试题的情境,围绕着试题的立意来进行的。因此设问是测试者达到立意的关键。本题的设问是: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这基本上给的题目是比较明确的,围绕这个问题去回答。

本题的设问的指向是,“为什么”(“意义”)这一方向来命制的,其要求考生运用的知识范围是从经济常识的角度来考查的。明确这些,准确运用政治科术语来表达,考生在作答时就不会跑题或离题。而解答这一“意义”的设问,考生应该从“有利于”、“促进和推动作用”或“更好地解决”等多角度思考,有针对性选择教材不同知识予以简要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道理去分析和说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做到学以致用。本题涉及到经济常识的知识有:我国宏观的重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等知识点);市场调节与宏观相结合,促使经济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时事热点来看,它体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把这些有效信息紧扣题目设问与知识点、社会热点相对接,综合起来,用经济学术语来表述出来,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答案要点。如图所示:

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

体现的教材观点或社会热点

“蓝色国土”的海洋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

海洋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

海洋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海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发展海洋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可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综合,充分利用材料和设问中所含有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然后运用有关的理论观点去识别和分析这些材料,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进而回答从材料中提出的问题。这是我们解题时所进行的思维流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