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作文要立足于育人
(2019-11-21 13:35:12)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王广再
教师批改作文必须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写作要负责,而不能乱写乱画几句,溥衍了事。请看以下两个实例:
某年级学生写一篇观察作文]——《我爱xx》,一位差生写的是《我爱小白兔》,由于这学生平时喜爱钓鱼和养兔,学习受到影响,成绩总是上不去。可是这篇文章写的却是他亲身经历,因此,语句通顺,体会也深刻,使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他是全班中成绩最差的,过去作文言不由衷,常常溥衍塞责,老师的印象一直很差。这次却出乎意料地写了一篇好文 章,因此,老师在惊之余,下了个结论:偷袭的! 于是,在批语中醒目地写上几个大字:“写作是自己想,多观察,自己做,不要乱抄乱套 ”不用说也就不给评分,或者潦潦草草评分。这位学生一看后,刚萌发的学习积极性被一扫而光,便产生“横”的逆反心理,从此更不认真作文。因为最认真时也没得到好结果。学习情绪一落千里。
与此相反,又有一位语文教师,发现一个留级生在一篇观察作文中写自己玩小乌龟的,着重写了怎样仰过来,看它怎样翻身。他仔细观察,把小乌龟终于翻过身来的动写得比较细致。最后这位学生写道:“别看它那样傻,只要努力,也终于翻过身来了。”老师认为这是很有感触的话,便在批语中大加赞扬,并予热情鼓励:“……事实证明‘只要努力,’终于取得好成绩。”不仅给了好评语好成绩,还是批讲时当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段叙述,表扬了他的进步,使这位学生非常激动。学习进步受嘉奖的喜悦,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动力。从此,他对好语文有了信心,不仅爱作文,也爱语文,学习明显进步。最后考上县级重点学校。
上述两例,效果迥异,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
在学校里,教师上课,改作,传受知识,这不是最终目的。教书育人,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学科,因此,批改语文作业,如答问、造句,尤其是作文,不要只注意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到既改文又育人,然而,改文勿忘育人。
上述两篇学生的习作,是属于同样类型的学生,写的是同性质的作文,而得到的反馈信息却迥然不同——一个受到热情赞扬,一个却受到冷眼嘲笑。究竟原因在何处呢?乃然是教师的立足点不同,情感不同,因而采用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前者,教师从偏见出发。认为差生什么都差,而且从静止上的观点看问题:既差,就不会好,好的作业,好的作文,便是抄来的,那就要批评,从严管教;后者从育人角度出发,故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认为差生也有优点,一旦发现闪光点,便进行满腔热情的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热情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具备了学习热情地学生,才会表现出对所学习的热爱和迷恋,因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差生很快地进步起来。故批改作文,不仅笔底下要有“人”,而且笔尖要带感情。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教育艺术的灵魂,只有情感,才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倘若教师没感情,或教师没有把握住学生的情感,那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前例如果教师从育人角度出发,加上肯定的语句,并适当加以鼓励,充实学生的情绪体验,那将与后例一样,可使学生振奋,亦可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如何下批语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1)教师必须充满激情,立足教育。既然作文是学生情感的反映,那么,教师对学生作文所下的批语就充满激情,立足教育,或鼓励,或表扬,或批评,或建议,都要从育人角度出发。不仅总批要下得慎重,就是眉批,甚至改动语句,都要认真仔细揣摩学生作文的原意,都服从教育的目。必须做到“三变”、即:既要针对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认识,又要培养写作兴趣,变学生害怕作文为喜欢作文;以批足改,启发自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变要我作文为“我变要作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情育人,引导学习面向生活,使之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从而思路大开,变无话可写的“苦于作文”为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的“乐于作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活泼健康地成长。
(2)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为了使批语下得确切,有真对性,要求批改者不能意气用事,也不能主观臆断。教师批改作文的情绪和主观性的普遍存在着的,有的是粗心,有的是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如我有一次检查各班作文时,发现一位同学写自已是怎样养花,有好些是违反植物的生长习性,是养不活的,而老师却没看出来。学生的末段作文这样写:“春天到了,我家院子里的花一齐开,有白菜花,紫茉莉、仙人球、菊花等,这都是我辛勤劳动的结晶。”教师的批语是:“你认真养花,观察仔细,很好!”这虽然热情赞扬,但却无的放矢。因为从学生叙述的这段文字看,他没有认真养花,竟没有“仔细观察”,这段文字纯属想当然的套做。因为这几种花都不是早春开放的,也不可能“一齐开放”。学生臆造作文,教师也凭主观臆断予心肯定,错上加错。这种表扬,反助长了“造”作文的恶习,与“育人”宗旨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