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壁与武赤壁
(2019-11-15 13:31:01)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陈龙斌
有同学问:“老师,苏轼为什么在赤鼻矶写赤壁?难道他错误地认为这是赤壁大战处?”我觉得他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他的发现,与学术界关于“赤壁到底在哪里”的这样论题是一样的。学术界也有一场“赤壁大战”,关于“赤壁到底在哪里”的争论也没个定论,只是比较倾向于在湖北蒲圻县西北,认为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而苏东坡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既然存在争论,人们就把赤鼻矶 称为“东坡赤壁”、“文赤壁”,表明这里是赤壁的说法 是“文学(化)赤壁”, 是缘于东坡在此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千古绝章。而湖北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则称为“武赤壁”。学生的提问怎么回答呢?首先要说,苏轼被贬到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石黄冈一带,当然在此活动就在此写,此其一。其二,这个地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因此引起了苏轼的联想,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也同时回答学生的第二问,即不能认为苏轼错误地认为那是赤壁大战处,因为他说了“人道是”,表示他也不能肯定,只是借用说法。所以苏轼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倒是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文学创作的源起、灵感亦或冲动,以及文学内容本身,并不一定要在完全真实的现实基础上产生。
为給同学们一个自我的研究和判断,下面给出两篇文章片断供大家参考。
一、赤壁,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古战场。“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是唐代大诗人描绘赤壁之战的诗句。
二、永不停息的赤壁之战
在华夏政治史及战争史上,三国无疑是一个很耀眼的时段,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三足,逐鹿中原,斗智斗勇,青梅煮酒,横朔赋诗,火烧连营,水淹七军,出师表深情高义,建安派风骨萧然,直把人生演绎成一种智谋与大义的艺术极品,把社会煅打成用一片历史淬火的精钢。而这一页精彩长卷中,最耀眼莫过于赤壁之战了。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周瑜的雄姿英发塑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精典。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百万之众,千里长江作为底色。一张气势宏大的战火画面从此定格在中华千年文明史卷中。
这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战争,滚滚长江用不息的涛声或歌或泣,穿越历史、穿越情感,在人性、权力、正义、责任之间厮杀不休。千余年之后,赤壁之战,因为其在文化史学中的不同地点而引发了又一场“赤壁之战”,鄂州与蒲圻两地引经据典地已争论了几十年,或许还将延续下去,当然,这场“争战”的背后是旅游文化的大背景,这是赤壁之战的缔造者们未曾料到的,这是文战,意义已超越了地理境界的简单含义。
现在的史学界似乎已有一种声音,即有“文赤壁”与“武赤壁”之说,“文赤壁”即为黄石“东坡赤壁”,“武赤壁”为蒲圻“三国赤壁”。“文赤壁”意为“文学(化)赤壁”,即为苏东坡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绝章的地方,“武赤壁”意为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大获全胜的地方。在今天,两处都已是名胜古迹,而且以“文赤壁”胜之。一条江,两处赤壁,均以“赤壁之战”为因由,而又相得宜彰,确属少见,文化的引导力,文化的包容力以及文化的创造力均是一种很好的明证。
宋神宗初年,一代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黄州即今日之黄石(犹记得前几年一江之隔的黄石与鄂州曾合并称过“黄州”,不知是否又为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隐示),苏轼在黄州时日,心情抑郁难平,常与友人诗歌唱和,饮酒兴舟,寄情山水,呤咏风月,时职似为黄州团练副使,史载他也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等做了一些好事,然而他之于黄州最大的功劳是把赤壁之战的战场大笔一挥移到了这里。虽然如今也还有一些史学家争议黄州文赤壁的确是当年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然而一文一武两赤壁似乎成了一种妥协而又中庸的定论。遥想当年,苏轼把酒临风,登临高台,目极江天,衣袂飘风,神思逸发,随着金樽一倾,瑰丽无比的词句便从胸中迸涌而出,脚下的江涛虽拍岸惊天,但却较之于这些词句却暗然失色,脚下的山岩上,深深地镌刻进这一阙如珠落玉盘的文字,从此,便成为汉文学史上最绚目的一页,与江山和诗人的灵魂一道成为永恒。其实苏轼哪里知道,他和历史开了个玩笑,伴着他的绣口一吐,又一场“赤壁之战”已经拉开了历史的序幕,实际上,苏轼咏诗的地方名叫“赤鼻矶”,是一块伸入江中的象象长鼻似的巨石,因土呈红色,名唤赤鼻,苏轼便有了音误。我曾探访过文赤壁,现在唤做“东坡赤壁”,连当年苏轼所站立的“赤壁矶”在内,已有很大的一块被僻为“赤壁公园”,而公园,也构成了黄石城区的部分。园内古迹颇多,亭台楼阁约有十多处,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历朝历代名人雅士凭吊的诗词歌赋,书画题字在楼宇、岩石间处处闪现,游览其间,如置身于一座唐诗宋词,丹青流韵的艺术宝库中,耀眼于中华文化史上的很多名人将名字、真迹、身影等遗留于此,跨越时空与之交流,心中不由怅然而又慨然,惶恐而又欣喜。据称在古时,也即苏轼登临赋诗时,赤鼻矶下即为滔滔江水,而如今,矶下仅一水塘,此外为马路、建筑、江岸已移至数公里前的平地上,沧海桑田之变幻,物是人非之感怀不由浮上心头。遗憾苏轼,也感谢苏轼,一篇诗词就能为历史打造这样一处文化遗存,人与文化的功绩均是不可磨灭的。虽然说是文赤壁,但我看见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大都心情虔诚,嘻哈打闹者较少,对真正的文学及文化精品是敬且生畏的。
武赤壁在蒲圻,是一个子镇旁。总体来讲,武赤壁也是一个大的区域,以三个小山包组成,分别是纪念凤雏庞统的凤雏庵,纪念诸葛亮祈神借风的拜风台和三园赤壁之战古战场。三个小山包相连,约高出江面四五十米,凤雏庵在最外,拜风台紧邻,赤壁临江。三个山包游路相连,可一次贯通,大门是新建的,书“三国赤壁”字样。从大门入,便可见凤雏庵掩映在一片绿荫中,很有古意,据传他曾在此苦读诗书。出山后与诸葛齐名,不幸在落凤坡陨命。庵前一株白果树,枝繁叶茂,需几人合抱,传为凤雏所植,沿凤雏庵的游道前行,便至拜凤台,相传此为诸葛亮拜神祈风助周郎战胜曹兵的所在,青条石垒成的底座,青砖黑瓦已有了一种沧桑感,建筑为一层,内供诸葛亮塑像,香火缭绕,台阶前的一棵大石榴树上,许愿还愿的人用红布条将树系成了一个大绣球,在旁边,还陈列有各朝名士,如诸葛亮、岳飞等书法真迹的碑刻,据称有的属孤品。继续向江边前行,约十分钟行程便至古战场了。在这座山包上,还建有一座赤壁大战陈列馆,二军如何对阵,双方人马状况,使用的武器装备,各方人物均一应俱全,倒不失为一好课堂。再行至江边便是真正的赤壁了,此处是一面山岩,很陡峭,有一个较大的直立平面,约有二十米高,在四周一马平川的平原衬托下,显得有一点突兀的气势,岩下有跌下的巨石数堆,江风徐来,江浪拍涌,颇有“乱石穿空”之感。岩上有人斗书“赤壁”二字,还有一“鸾”字符号,传为吕洞宾所书,无人可考。此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缓,遥想当年,对岸曹营军旗猎猎,战鼓声声,对峙在这山头上,巧施妙计,以少胜多,何其壮哉!滔滔江水见证了那种悲壮与豪情,也淹没了历史和岁月的峥嵘,今天,水波不兴的江面流淌着她轻柔的步伐,“千堆雪”的壮丽与激烈只能在苏轼的词赋中感受了。
看过文、武两赤壁后,心中慨然,真正的武赤壁并没有多少有历史的建筑,也没有多少文人雅士的墨宝,如果不是打旅游经济的牌,兴许仍然会静静地沉睡在江畔,沉默地细数过往的白帆与烟云,新建的大门及游道是一场千年之后的“赤壁之战”的高潮,只是,蒲圻之于黄石的赤壁之战,没有胜负,双方都是赢家,赢得是无数的目光与门票。我也感叹文化太有创造力了,苏轼的一阙词就把这里建成了一处公园,而且连通了古今,将一场战争,一段岁月,一帮人物,一段文字永远醒目地定格在中华浩繁的文明长卷中。他挥笔的那一刻,墨迹也浸入不息的江水,流淌到未来,永远酣畅淋漓。一个人缔造一个乐园,精神上的乐园,尽管是一个不太刻意的错误,然而,依然美好,苏轼因未细加观察在黄州曾因菊花落瓣写诗开玩笑讽喻王安石而反遭王嘲弄,设想到这个玩笑却让世人认同。
忽又想起了武汉龟山上的赤壁之战全景画馆之事,一说与周边公园环境不协调市政府拟拆迁,后名家指出该全景画世上绝无仅有,拆除也等同于毁坏艺术品,后政府拟定不拆,只改变外部装修,由建到拆,由拆到改,惊动了国家高层,曲曲折折很多年,这又是一场“赤壁之战”,总的结局看还是“赤壁之战”全景画促成了胜利。
我有时想,也许这是一种巧合或是机缘,诸葛亮、周瑜、曹操的赤壁之战结束了,时光之水洗掉了很多血迹与印痕,涛声消纳了当年的号角,但是有一场赤壁之战永不会结束,他们在时空中,与记忆作着坚强的对峙,虽是战争,却也化成文化中的游戏,浪淘不尽,只要江中还映照着那樽明月,只要江畔还行呤着华发的智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