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思辩、体验
(2019-11-15 13:32:04)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郭琪琅
————刍议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程环境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围绕学习内容、目标,结合自己的兴趣、需要,与文本、与教师、与客观世界对话,在阅读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
一、在品读、鉴赏中探究
品读,即是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抓住重点词句、语段,深入研读,读中深思,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升华思想,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进一步地陶冶情感。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 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品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探究: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是不是更少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让学生在品读、鉴赏中展开探究性阅读,不仅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还有利于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冷静分析,综合判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了作者对总理无比热爱、崇敬的情感,引发了与作者情感的强烈共鸣。
又如教学《大地的话》《花之咏》《我只看见你的眼睛》这样的美文,单靠老师的讲解最多只能理解字面意思, 因此, 教师必要善于营造朗读的气氛,用最佳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引导学生渐入佳境。通过提供多元的诵读时空,使学生感受、体味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真正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略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鉴赏,在鉴赏中加强感情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二、在思辩、争鸣中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内心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探究欲极强。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问题,然后筛选、提炼出覆盖面大,穿透性强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深入探究。
如教学《放弃射门》一文,学生初读后提出了许多问题,要一一解决显然是不妥之举。于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也可以和同桌讨论,并从所提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结果很多学生筛选出“福勒为什么放弃射门,又漫不经心地踢了个温柔的点球?”和“福勒这样做值不值得?”这两个问题。这是学生最想解决的,而且是涉及全文的,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此时,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很快认识到福勒这种作法是源于他团结友爱、公正的品质。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这样做值得,有的则认为不值得。这两个问题是对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是文章中心的升华。为了让学生充分领悟文本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并联系自己的积累,提出独特的见解,然后分甲乙两方进行辩论。如甲方学生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一支有谦让精神的球队,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乙方的回答也同样精妙 “福勒不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他的国家。试想想,如果因失误一个球,而于世界杯无缘,这是多么痛心的啊!”……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串起了一篇文章全方位的学习探究过程,展现了动态生成的魅力。这样,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在思考、争辩、取舍中得到发展与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审美情操、道德观念的成熟与发展。
三、在体验、实践中探究
体验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它在发展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获得鲜活的阅读信息,在身临其境中去阅读、去感悟、去创造,充分地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一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在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扮演角色,并且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找台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表演,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动态的、立体的体验中,真切体会“侮辱”和“尊重”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同时也体会到晏子在“仗着国势强盛”威风十足的楚王面前,由于沉着应对,机智勇敢,针锋相对,自己既不受侮辱,且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跨越了时空,体验了文本内涵,实现了与文本、作者的多元对话。
对于含有可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田忌赛马》时,联系“为什么只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轻易地转败为胜?”这一问题,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自己做的学具——三种马,和同桌的马进行一场模拟比赛,摆一摆,真正体会到只要调整三等马的出场顺序,用输一场来换取赢两场的巧妙办法,从而直观地感受获胜的几率和原因,也体会到孙膑善于观察,精于分析,扬长避短,勇于打破常规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又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动手实验,亲历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领悟了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有了亲历体验,学生对语文学习认知对象的感知和对语文材料所提供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因为有了体验,语文的学习由对知识、能力的学习,扩展到了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是增长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三个维度得到有机的整合。试想,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没有给思维的时空,没有给探究的平台,在回答“雪融化了变成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怎会凭空做出“变成了春天”这样极富诗意的美妙回答呢?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