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章复唱”的质疑
(2019-11-10 19:54:19)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夏云陶
《诗经三首》中《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篇幅较短,我便将它们放在一节课里完成教学。上完《秦风·无衣》后我就按照《教学参考》的说法来小结:“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情感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强调了此诗手法上的特点“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诗意上构成递进”,这就是“重章复唱”。
接着,我告诉学生《邶风·静女》也使用了“重章复唱”,并投影展示《教参》上的分析:“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可是个别学生马上产生了疑问。
生:我不同意教参上的看法,《秦风·无衣》每章诗句确实大同小异,但是《邶风·静女》每句话用词不同,怎么能说它也运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呢?(很多学生微微点头)
生:教参没错啊,这首诗分为三个章节,每节字数、句式大致相等,而且一、二两节里“静女”出现二次,那就是“复唱”啊。(堂下大笑)
生:全诗中只有一个词出现二次,那怎么叫“重章”,更谈不上“复唱”了。所以我也认为《邶风·静女》并没有使用“重章复唱”。
师:难道说教参里的分析真的错了吗?“诗句大同而小异”只能指用词吗?
生:我想从每节诗的含义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第一节写男主人公因约会时未见女子而焦急的样子,第二节写他看到彤管而产生的想念之情,第三节写他看到荑草,想到姑娘,表明他对姑娘的爱是很真诚的。总的来说,每一章都在咏叹青年男子对姑娘的纯朴的恋情,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情节,这就是“大同”而“小异”。
生:但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比不上《秦风·无衣》,因为它徒具重章复唱的形式,没有形成情感逐章递进的气势。
师:那请大家看一下注解,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来探讨刚才的问题。
(默读思考片刻)
生:照理说,彤管比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生(七嘴八舌):没意见了。
这些争执发生在十五分钟之内,场面并不欢快热烈,但非常紧凑,而且学生的神态显得特别专注。由此,我也得出了对“课堂气氛活跃”的新的诠释。其实,我原本想解决的问题是:把握意象、了解结构、体会主旨、看懂全诗。课上并没有按照四个步骤进行,然而学生对重章复唱形式与实质的探讨,却顺带解决了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