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

(2019-11-10 19:52:48)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学源于思”,思维始于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思维活动进而解决问题,获得认知发展能力。这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堂设问运用得好,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设问不仅要有良好的问题,还需要巧妙的问法,掌握设问的技巧有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释疑。以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更需要根据课文内容特点精心设计:

一、提问要化“直”为“曲”,增强问题的思维量和趣味性。

课文的情节设问,从某种角度说,这是“直问”。如果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意想到的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这便是“曲问”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化“直问”为“曲问”,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跳水》“船长救小孩”部份时,抓住关键切入设问,要学生讨论“船长是真的要开枪打孩子还是故意吓唬孩子?为什么?”这个问题含蓄,实质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船长急中生智,使孩子转危为安的场面描写,进而体会到船长具有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由于这种问法,是综合性的“曲问”,使一个问题里包含着多种诱答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多种思路,活跃了学生思维。这个设计,无疑是传神之笔。如果教师改成直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船长抢救小孩的?这说明什么?那就显得呆板,使课堂教学大为减色。

又如在分析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教师提出: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乌鸦,你怎样对待眼前狐狸的奉承呢?这一设问渗透某种理智教育,而且也富有情趣,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设身处地地思考,并且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方向发散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学生会在兴趣盎然的回答中,得到启发,学会识别虚伪的本领,掌握识破虚伪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聪明起来。这比类似“你受到了什么教育”这种简单的“直问”效果要好得多。

二、要抓住知识内容的关键设问。

知识内容关键处往往是学生的思路易阻塞处。如果能在这些关键点中进行点拨设问,重难点问题就可以突破,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就会理解得深,理解得透,掌握得牢,就能消化和运用。如《第一场雪》第五自然段中有“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的句子。一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那么这句中的“毛茸茸”的银条儿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呢?教师巧妙运用课文中遣词造句的特色,独具匠心地设计问题,给学生一些启发,让学生去体味,从而自己动脑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更深的印象。

三、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问。

教师能巧妙地从教材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又是教材知识点的难题来设问也不失为一种技巧,亦即“诱发情趣”。如一教师在教《壁虎》一文的结课时提问:最后,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你们平时是否听说过壁虎的“坏话”呢?这一富含生活情趣的提问内容,无疑使学生兴趣大增,教师设计这一问题颇具匠心,决非信口开河的“闲侃”。引导学生畅谈听过的关于壁虎的坏话,目的正是要以科学的观点为壁虎正名,纠正人们的偏见,寓审美哲理于笑谈之中。

设问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就要注意在学生的“最近发内”,提出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心理失衡,情感波动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刚开始时教师如果提问“蔺相如是怎样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这说明了什么?这问题就过浅,过直,学生找一找课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就算了事,效果不佳。如果教师设置巧问: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吗?为什么?这种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令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很快进入思维状态。所以这也是巧问,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了语言训练的力度,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极大调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顿悟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