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作文到底缺什么
(2019-10-29 18:18:35)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金生
谈到“中小学生作文存在什么问题”,很多人会立即列举出学生作文的种种不足。概括说,不外乎“缺乏观察和运用”、“缺乏深度”、“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历史感”之类。有人把存在这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生活单调、语文教学缺陷和应试教育三个方面。
不否认,这些的确是中小学生作文的现状。可是,如果追根溯源,中小学生的作文到底缺什么,我们的视点恐怕不能不集中到教师的身上。
“中小学生作文”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学生的习作,一层是指中小学的作文教学。这两层意思是密不可分的。要分析学生习作存在什么问题,特别是要分析出现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就必然涉及作文教学,涉及语文教师。是的,我们无法回避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尽管学生作文容易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依然是主要的。我认为,教师缺失应有的“德”、“识”、“能”才是导致学生作文种种不足的根本的原因。
一说缺“德”。
说学生作文缺这缺那,其实主要是缺“真”——缺少真情实感。学生为了达到教师“作文要有意义”的要求,要么造情——无中生有,要么矫情——有中生花,要么干脆拿来别人的文章(主要是作文选里的作文)改头换面,冒充自己的作文。
学生之所以这样做,是某些语文教师教的。某些语文教师公开鼓励学生写假文,这早已是大家见怪不怪的事了。这些教师平时嫌作文教学麻烦,懒得在这上面花心血,学生怎么对付都不管,一到考试的时候,就鼓动学生背现成的文章。学生的作文连“真实”都没有,还会有什么深度?有什么责任感、历史感?这些教师不会不知道,学生写假作文对他们人格养成和学习作文是有害的。明知而故为,为了自己轻松,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不惜拿学生们的成长做代价,这不是缺乏职业道德是什么?
二说缺“识”。
教师教学生作文,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教师会作文。可实际情况是一些教师自己都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根本就还没弄明白作文到底是怎么回事。教师“以其昏昏”教作文,学生能“昭昭”得了吗?
这是缺乏作文知识的“识”。再就是缺乏作文教育的“识”。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成了教师眼中的作文“差生”?是一些教师的学生观有问题。关于学生作文,有一个大“识”很重要:作文根本就没有差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明白: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造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可是在我们一些教师的眼里,有的学生天生就不是作文的料儿。教师的这种认识传导给学生,逐渐形成学生的自我认识。
三说缺“能”。
首先是缺乏识假的能力。有些教师也反对学生作文造假,可是这些教师就是看不出学生的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还是抄来的,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经常受自己的眼睛欺骗,拿学生写的假文章当佳作,又给高分又给表扬。学生有了“经验”自然得寸进尺。
教师不辨真假,主要是功力不够。当然,要求教师有火眼金睛,只要做假就能识破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教师平时对作文、对学生多做些研究,做到识假眼光“比较敏锐”,还是能做到的。
再就是引导和指导能力。与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作文教学有好多的奥妙。例如,怎样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怎样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怎样对每一个学生做发屈个性的指导以及怎样命题、命意,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可是我们得承认,有不少教师缺乏这些能力。教师乏能,学生乏趣、乏术,作文教学总是在心境与学境的低水平上挣扎,即使教师知道学生作文有哪些缺失,也必然是“弥补乏力”。
作文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作文的同时必须教做人。学生作文所表现的认识深度和社会责任感,是由习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水准决定的。所以,如果说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反映教师教学情况的镜子,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则是双面镜,一面反映师德,一面反映师能。要研究中小学作文教学到底缺什么,只要看看这面镜子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