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我缺失—学生作文的硬伤

(2019-10-29 18:15:2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刘明芝

每当重要的语文考试之前,特别是高考之前,学生们一片紧张忙碌:看优秀作文,仿写他人的作文,背备考样文。就这样,学生的作文成了“模式化作文”,学生的语言成了他人语言的机械重复,学生的真性情、真见解消失在模仿和机械记忆之中。

一、真我淹没在古人的事迹中

现在高中生写文章,不管是什么样的要求、什么样的立意,笔下总离不开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或以一人贯穿全文,或以多人列举成文,其文只见古人的事迹,不见习作者自己的思想。如2006年高考,被作为“优秀作文”推出并发表的《做真正的自我》一文,文章列举了陶渊明、文天祥、屈原三位古人。考生极力赞美这三位古人,认为他们做了真正的自我,展示了真正自我的品格。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作者是在告诉人们要做真正的自我。可是,考生是在以事例代替自己的思想,以不断重复“做真正自我”代替对真正自我的认识,而向读者传达自己的思想,表明自己的论断(或判断)所形成的依据,这才是文章的意义所在。搬出几个古人来展示一番,那最多能成为展示的能手,不会成为表达思想的高手。

当然,我们不反对拿古人说事,但别忘了“拿古人”的目的是为了“说事”。如果只拿不说,写文章还有什么意义?

二、真我消失于“优美”的语言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教学的新要求:“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个“真”字。反观现在高中生写的作文,充满了空话、套话,让人很难见到有个性的真我。越来越多的排比句、比喻句在文章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经典诗词文句充盈其间,语言的优美掩盖了内容的空虚。写李白必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写屈原必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写陶渊明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章的开篇多是三句文采斐然、极具铺采之能事的排比句,善写者写之,不善写者抄之。有的学生将他人文章中好的词句、段落背下来,反复用在自己的文章中,而且还屡屡得手。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多为一些套作、宿构,而真正发乎性情的自然,抒写自己性灵的文字很难看到。

庄子曰:“彼其充实,不可以已。”胸中有丘壑,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写作起来自然欲罢不能。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是为了写而写,而不是为了真正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写,所以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形式大于内容,真我自然就会缺失。

三、真我缺失于高阔的议论里

翻遍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很难见到几篇优秀的记叙文。我们不得不承认,几年的话题作文的写作,淡化了文体意识,以至于我们的学生丧失了写作的最基本能力——记叙的能力。因而,我们看到的“高考优秀作文”多是议论文,而少见记叙文;多见慷慨激昂的大段的引经据典,而少见抒写个人独特感受的细腻的文字。真我就这样缺失于大而空的议论之中。

当然也有并未缺失真我的好文章。如某考生的一篇《临窗靠墙》,仅仅讲述了自己学习生活中“换位置”这件小事,将“愿有所息”的乐趣写了出来:“教室在四楼,楼下有一棵古松,枝头一直长到了窗口。我总喜欢伸手去触摸它,当微风拂过,枝叶划过手心时痒痒的感觉很舒服”。“墙成了我最大的依靠,累了的时候就靠在墙上,仿佛一切烦恼都消失了。我可以暂时不去思考,只求片刻安心。雪白的墙上留下了我的体温,是那么亲切与温暖”。这些真切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足见考生对生活的体验进入到细腻生动的境界。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遗憾的是,这样抒写个性自我的文章只是凤毛麟角。

佛家名言:“非幡动,心在动。”水之所以灵动飘逸而不是浊浪排空,也不是洪涝恶魔,全在智者之心也;山之所以沉稳仁厚而不是峭拔森严,也不是难于上青天,全在仁者之意也。学生写作文应该成为智者、仁者,让物皆著我之色彩。要想成为智者、仁者,学生必须对生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有高度的热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而得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这样,真我才不至于消失在笔端,文章才会打动人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