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思维训练
(2019-10-29 18:13:49)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林高明
语言与思维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承载着思维的信息,在语言中思维才能纵横驰骋,在思维中语言才有声、色、光、热。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训练的意识与策略。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混沌一体”的做法是有关联的。著名的学者罗家伦先生在《知识的责任》中批评,我们中国人缺少思想的训练,形成思想的混沌。他指出:“混沌云者,就是混合不清。况且这种混合是物理上的混合,而不是化学上的化合,上下古今,不分皂白,搅在一起,这就是中国思想混合的方式。”毋庸讳言,汉语确实存在着“神而明之,不可言说”的地方,但决不能因此而可以放弃对思维的推究。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学不注重思维的训练,囫囵吞枣、含糊其辞的做法,造就了许多胡适先生所说的无可无不可、模棱两可的“差不多先生”。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思维的智慧含量
课堂教学应该是对智慧的启迪与浇灌,然而在一些课堂中,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随心所欲的,遇到什么问什么,没有精心设计,问题过多、过碎、过杂,而且更多的是一些没有思维挑战性的是非问、选择问,或是一些漫不经心的反问与追问。问题的设计也没有层次性、逻辑性,杂乱无章、紊乱不堪,在一些环节安排上缺乏深思熟虑与精心细致的考虑。如有位教师教学二年级的《葡萄沟》(语文人教版第四册)这一课时,准备用猜谜的方式导课,她在屏幕上展示谜语:“藤儿青青,爬上架架,结了串串小珍珠,颗颗都能甜掉牙。”并说道:“我们来猜个谜语吧!”但是当教师的话音刚落,讲台下的孩子们就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葡萄!”一个环节就这样轻描淡写而过。教师才说半句话,学生们便知道了谜底,没有思维的强度与难度。教师设置猜谜这一环节,原意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获得思考的乐趣,然而,学生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揭开谜底。于是,原先的目的就形同虚设了。
对于思考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十分深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经过冥思苦想然后恍然大悟,是生命之花的灿然绽放,是思维之花的灿然绽放,它包蕴着学习真正的内在的快乐。如果一个学生从未体验过思考的艰难与愉悦,那么,他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要不断地回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智力生活,让学生在原有水平、技能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思考获得提升,使学生有思维的冲击感、新鲜感以及脑力劳动的成功体验。
二、课堂教学要注重思维训练的完整性
世界是整体的。如果我们没有以整一的思想来观摄,我们的认识就是一孔之见,或是片面之辞。《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训练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心之一。但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会遇到这方面的一些缺失:如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有位老师上的是《葡萄沟》,她引导学生读准读好生字词,且重点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任务后,到了课尾,她进行范读,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些什么?教师读完后重复着这个问题,全班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很是热闹。在学生们的答案中,有的说课文讲了葡萄沟的水果多,有的说讲了葡萄沟的老乡热情好客,有的说讲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有的说讲了葡萄沟是个美丽的地方,有的说讲了葡萄沟的葡萄干很有名,还有的说课文讲了葡萄沟的葡萄干是怎样做的……其间老师穿插一些“好!”“你来!”“还有吗?”之类的话来过渡承接。最后教师来了个大结局:大家瞧,(出示已经写好并剪好的板书)水果多、葡萄干有名、老乡热情好客、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葡萄沟是个美丽的地方……
分析一下,我们就可能发现:学生们各抒己见,自然是好事。但读过全文多遍以后,学生们的回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许,老师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面,让更多的孩子都有机会来发言,这种精神可嘉。但课文讲了些什么,基本上是陈述性的问题,不会有太多的“个性化”。学生们读过课文多遍以后仍对文章主要内容不甚了了,恐怕就需要多加斟酌了。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片断的、散漫的、琐碎的、无组织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其实,在学生们只言片语、七嘴八舌的时候,教师如果能稍加引导:“说得不错,看谁说得最完整!”这样,学生们就不会对课文浮光掠影地理解,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完整地思考,有助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
三、课堂教学要注重思维的开拓性
思维的广阔性也是良好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生活,常常陷于单一的价值观念和观点上的传输,总是想引导学生“想教师之所想,做教师之所做”。但如果从多元视点与多样文化的角度上来观察、调整课堂,我们就可能对于这种闭塞、狭隘的教学方式有一种省悟与理解。在一次作文研讨课中,一位老师上的是《理想》,他在课前让学生去调查采访了自己身边的人曾经有过的理想和现在持有的愿望,并要学生由此说说自己的感受。孩子们调查采访的结果五花八门,让人很受触动。老师归纳道:“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他们的理想都很实在,没有海阔天空、不切实际的想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并追问学生:“社会上的职业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学生们都心领神会地说没有。老师见一切尽在意料之中,就继续说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美国总统林肯在当选之前与他的对手进行竞职辩论演讲,对手攻击林肯的父亲是一个皮匠,并且加以耻笑。林肯神态自如地说:‘对,我父亲是个皮匠而且是个优秀的皮匠,人们穿上他做的皮衣舒舒服服的,如果我当上了总统,就要让我们的民众也像穿上我父亲做的皮衣一样舒适。’你们看,林肯都为自己的父亲是个皮匠而感到光荣,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现在大家问问自己的心,你们自己心里有什么话,请大家把自己的理想在黑板上写下来。”在教师的这样一番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写下了当个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做一个普通的好人……教师也大加赞赏,认为孩子们说的是实话、真心话。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过平平常常的生活挺好的——理想不要说得太崇高了。
理想就必须平实吗?就不许条条道路通罗马吗?理想是什么?它应该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待。难道能实现的就是理想,不能实现的就不叫理想了?对于教育而言,能给孩子一个光辉的梦想这才是其最终目标之所在。回到教师讲到的林肯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在引导孩子畅谈感受时,忽略了故事的另一半,也就是林肯,作为一个贫民的孩子,他居然敢去竞选总统,而且也成了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这是何等宏伟的理想啊!
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显得过于片面、狭隘,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门外谈》中提到,我们要鼓励学生“想大事、立大志、说大话”,即所谓“少年意气,慷慨文章”。喜欢思考问题,包括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这正是青少年思维的一个特点。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应该尊重多元理解、尊重不同的声音、尊重我们未知的世界与思想——这是对于思维本身的尊’重,对于生命探索过程的尊重。
四、课堂教学要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
在强调创新精神与创造意识的教育文化的今天,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意义。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文化的培育下,国民的总体思维方向还是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这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听话乖巧”被视为标准和优秀,叛逆与差异则被认为是不可取。思维的反叛性则是拒绝人云亦云的复制,是背离亦步亦趋的轨迹,是摒弃老生常谈的陈腐。
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在无意识中倾向于“一统天下”的思维——“是我所是,非我所非”。如在写作中描写春天的,一律是春和景明、大唱颂歌,如果学生有对春天的体验不一样的地方,大多都会“格杀勿论”。
笔者曾读到有位六年级的学生在作文《野草》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古今中外多少文入墨客对野草赞不绝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写它的生命力顽强;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绿草如茵令人陶醉;鲁迅先生对于野草也是歌颂有加。总之,野草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象征,是一种努力与拼搏的标志。然而,我要咒咀野草,因为它包庇毒蛇与害虫,野草丛中往往蚊蝇丛生;我要咒咀野草,它盘根错节吸尽了肥料,使庄稼、果树缺乏营养而枯死;我要咒咀野草,它侵占了地盘,使良田成了荒芜一片……
这就是值得赞叹的可贵的逆向思维能力,与众不同,反常道而行之。如果我们的教学能真心诚意地鼓励孩子们这样的创意、这样的大胆开拓,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绝对是流光溢彩、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