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富民行知中学听课反思(李秋香)
(2023-09-28 16:10:44)分类: 荷裳组 |
初中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富民行知中学听课反思
云南大学附属会展学校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认为教育学生不到他发愤要弄明白但仍然不得要领的时候,不要去引导他;不到他已经明白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不要去启发他,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行知中学的“行知”两字,让人想到中国明朝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王阳明,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他最为著名的贡献之一,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学会,能做到“行知”,所有的教学方式、手段,譬如筏,只为了渡学生过河。本次去行知中学听课,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
那么,初中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首先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包括对于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和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当学生意识到语文学科对于自己的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就有可能做到去主动学习。比如,当一个人发现写小说可以在家赚钱,他就会去买各类有关写小说的书籍来自学,看到理论知识之后动笔练习写作,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逐步提升了写作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是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程度,往往基础知识掌握的越扎实,课堂上比较容易听懂,听课积极性也越高;如果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大乐观,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听久了昏昏欲睡,学习主动性就会下降。
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提出“习得性无助行为”,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学生感觉知识点太难,老师讲的努力去听也理解不了,长期下去就会产生挫败感,得出结论自己不适合学习语文,就会选择放弃学习。另一种情况刚好相反,课堂上的知识点太过容易,不用老师讲解学生也能明白,一节课下来学生自己既没有积累到知识,也没有能力上的提升,也会对课堂产生无聊之感。两种情况,学生课堂上的自我效能感都很低,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还要结合所学内容,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或者任务,能够最大化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当然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文章体裁多样,文学体裁也丰富多彩,在实际教学经验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小说、现代散文等记叙性文章感兴趣,对说明文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兴趣较低。面对文言文,篇幅越长的文言文,学生越具有压力。所以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需要挖掘出能让学生感兴趣并且最具有学习价值的部分,而不是照本宣科,面面俱到。挖掘出教学内容之后,考验教师的便是教学方式了。教学方式有很多,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启发法等,一堂课只用一种教学方式显然会很单调,教师应熟练掌握各种方法,并且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灵活调整与运用。
要调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改进。
基于小组合作,建立规范的课堂评价机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原则。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数老师还是自我讲授过多,学生仍然是配合的状态,教师需要弱化自身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以建立小组合作,四至五人为一组,“一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的方式组合成小组;让优生当组长,和一个中等生坐同桌,另一位中等生和剩下的后进生坐同桌;优生和中等生同桌坐小组的后排,负责督促后进生学习;小组的讨论,一开始可以让后进生负责记录工作,让另外三个先轮流做代表发言,等后进生能力逐渐提升后,让其开始尝试代表小组发言,通过这样具体的方式,小组的合作机制就形成了,并且能带动后进生逐步提升,也会让小组另外三个成员有危机感而努力学习。建立小组后,要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课堂评价并积分奖惩机制,有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积分以1分为最小和常规单位;把课堂主动回答、回答的质量、课堂纪律、课堂练习分数、课堂背诵等情况全部纳入评价积分系统;每一天统计出个人和小组积分,每一个月评比最优个人积分和最佳学习小组,并进行奖励,奖励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样,就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索、尝试实践、加深感悟,并且也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增强个人魅力。个人魅力可以体现在教师的外在形象、语言表现、肢体动作当中,主要由语言表现出来。语言体现出教师的内在品质、性格特点、思维逻辑、思想深度等,因此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对学生的高度期待或关心对于学习动机有正面的影响。具幽默感、有亲和力、有耐心、教学热忱、淡定从容、鼓励学生均容易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另外,教师还需不断深入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没有哪种方式是最好的,自己用得好的才是好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明确语文学科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将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自身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正面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教师应深入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结合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构建适应学生特点、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