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晏丽)
(2023-09-23 12:23:42)分类: 荷裳组 |
如何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在富民行知中学听课有感
西山区实验中学
2023年9月13日,工作室走进富民行知中学,观摩他们的单元整合课,这次听的是谭老师带来的预习课。课上老师不慌不忙,驾轻就熟,学生大方自然,谈吐不俗。总之,一整节课,老师讲解分析极少,学生听说读写较多。没有老师细致剖析的课堂,于我而言,我是极不放心的,总觉得我不讲清楚,学生便不会。事实是往往我分析了很多,学生还是说不出做不会。因此更加惊讶于谭老师学生的表现,从基础字词意到梳理归纳,老师只是穿针引线、适当提醒,学生似乎都能有条理有步骤地出色完成,忍不住思索老师究竟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又是如何让学生动得那样有章法有成效?
对我最大的触动便是:学生能做的,教师不代劳,一定要学会放手。谭老师的课上,基础疏通文意、梳理选文写景句和归纳特点、点评学生情况都是交给学生自主完成的,老师没有去干涉学生,没有因为学生表现有欠缺就强行制止或是打压。在她的课上,学生敢说愿意说,我想,这也不是第一天形成的。我看到的是那节课学生表现如此大方、精彩,但不是靠一节课学生就成为了那个样子,一定是在谭老师长期的放手和指导下,学生才有了那天的样子。所有教师要舍得留时间空间给学生,一开始学生表现会令人着急,这时候老师自己 要沉得住气,不能因为学生说不好就自己取代去说,那样,得到锻炼的是老师而非学生,老师说得越来越好,学生越来越不敢尝试。所以,老师要耐着性子进行长时间的鼓励和引导,甚至最开始要非常能忍受他们糟糕的表现,但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个学期两个学期、整个初中三年,学生一定会有大变化。
当然,放手不意味着失去指导,我们不能由把控课堂走向不管课堂的另一个极端,放手给学生是需要提供方法引导的,即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教师提供学习的支架。比如引导学生诵读,谭老师有明确要求:在诵读过程中做到“四结合”,结合正字正音读准字音,结合辨词析句读清句读,结合文意理解读出感情,结合语言鉴赏读出特色。这四个结合给了学生诵读的提示和帮助,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诵读美文。再如指导诵读时,明确五种断句方法,让学生根据方法注意停顿和朗读节奏。这些方法指导便为学生自主尝试提供了支架,学生是在科学指引下进行自主探索和训练。所以,教学中,当我们着手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一定要事先明确要求、明晰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方向有技巧地去尝试,最终收获较为理想的效果。
同时,谭老师课上利用小组来完成相应的内容,也让我初探到他们对小组合作的精心安排。这节课上,谭老师很简单地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梳理表格的任务,四人小组便开始动起来了。观察了一下,真的没有人在其中偷懒、讲小话,每个人都在着手做自己的事情。谭老师肯定表现好的学生,交代学科代表进行记录。只是轻描淡写地提醒了一句,没有过多解释和交代细节。课堂尾声,学生便能迅速地将统计结果汇报给老师,按之前的约定,老师当堂为“最美达人”进行颁奖。
表面看起来老师在课上似乎没有特别交代学习小组去做什么,但是小组运行就是那样有序有效。老师也没有过多解释如何记录,但学生很是熟练地完成了任务。其实这背后也反映出老师并不是某次课才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而是在长期的教学中让经过明确分工、组织的小组持续运行着。学生在反复的训练后,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明确自己承担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才有了有序开展的可能,奖惩评价才能及时得到反馈。由此可见,小组学习方式要科学运作,是需要长期规范有序的组织。只有在前期智慧科学地组织了训练了,才能保证后期课上学生组内规范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如果只是某堂课突发奇想让学生按小组做什么,这样临时随意的组合必然走向学习的低效化无序化。
谭老师的课还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去思考。总计下来,至今已听过三位行知中学老师的课,每位老师有她个人鲜明的教学特色,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无一例外,她们的课都不沉闷,都能让学生有序地动起来。她们组织教学活动必然有她们独到的智慧,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学习,让课堂上多一些学生活动、少一些教师灌输,这是值得我去反复琢磨反复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