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主动性(云南大学附属会展学校李秋香)

(2023-06-15 22:25:56)
分类: 荷裳组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主动性

云南大学附属会展学校 李秋香

在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提升,必须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和内在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工作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才能把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呢?初中学生刚从小学转到初中,还是半大不大的孩子,如今处于物质条件优渥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方法有很多,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建立班级小组机制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建立班级小组机制

首先,分好班级小组。将班级约50人左右的学生分成12个小组,组长由入学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总分班级排名前12的同学担任。每个小组内一个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或两个后进生。其次,安排班级座位。小组内,一位后进生坐前排,搭一位中等生为同桌,优生坐小组最后,来管理整个小组工作。每一次大考之后,对组长和组员进行重新“兵布阵”。第三,老师学生共同制定奖惩制度(以奖为主),以周为单位,一周一总结,评选出积分最高小组,并对其进行班级奖励,如免一天中两科的作业、中午可以小组约打一次篮球、一起点晚饭吃等。黑板一个角落专门用来累计小组加分与减分,加分以1为单位,如课堂发言加1分,课堂默写满分加1分,规定时间内背书加1分等,最高每次最多加5分。建立好班级小组,并制定出奖惩机制之后,需要所有学科老师一起来执行

      部编版语文课型之“教读”与“自读”的落实

      班级小组机制建立之后,就要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课文,前两课是教读课文,后两课是自读课文。教师在上教读课文的时候,带领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为学生后面的自读搭建学习支架。到自读课文的时候,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读。先让学生按照教读课总结的方法进行个人独立思考阅读,做好圈点勾划批注;其次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确定并优化本组的分享的内容;最后小组上台讲解,老师适时点拨,并为小组加分,课堂中可以适当加入抢答加分环节。

      例如,在上完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可以先教读《壶口瀑布》一文,归纳出典型游记的学习方法,即:“所至”理行踪+“所见”之特点与方法+“所感”之核心。后面的三篇课文,则按照如下具体步骤让学生自读自讲自评:一、逐段朗读横线“所至”与“所见”,导图梳理游踪;二、个人默读课文,波浪线画出或者批注“所见”之特点,分析使用的写作手法的妙处或语言的特点;三、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各自的想法,并总结出讲解要点;四、小组代表或者整个小组同学上台赏析语段,或自己先朗读、或带同学齐读、或点同学起来读,然后对句子进行分析,遇到困难之处,可以请求其他小组同学帮助;五、朗读勾画“所感”,批注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启发,亦可批注自己的读后感悟,之后以抢答的方式,同学们谈论“所感”。三篇课文按照类似的模式进行精细自我阅读后,老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进行一次对比阅读,从四篇文章的写作主题、选材、文章结构布局、写作方法、语言特点、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异同点比较,提升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部编版很多单元都可以做如上的先教方法再自读的方式来进行,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和《卜算子.咏梅》(陆游)两诗,第一首教读方法,归纳出“所写环境+特点+作用;所托之物+特点+写法;所言之志+朗读体会”三个步骤。第二首让学生用此方法去赏析,并结合已学过文章《爱莲说》、《紫藤萝瀑布》来加深体会。又如,《石壕吏》和《卖炭翁》,属于“写人叙事”诗,那么可归纳出“所叙之事+特点;所写之人+特点;所抒之情+朗读体会”的步骤。

      笔者经过实际的教学尝试,发现这种“教方法、再自读自讲”的方式与班级小组机制的结合,能快速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长期坚持之后发现学生不仅积累到语文知识,课文分析能力和上台自我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大大提升。学生一开始会找不到分析的要点,上台分析也会比较的浅显,由于胆小,语言表达不够清楚或者不敢大声说话。但随着不断的训练,他们会逐渐字斟句酌,深入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有时老师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他们也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上台讲解由站姿不正、忸怩等逐渐转变为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有时甚至不得不打断他们。经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不得不感慨,老师的作用不就是交给学生方法吗?老师自己解读得多么的精辟和深入,终究是老师个人的体会,而学生哪怕只是学会了分析一个词语,也是他自己所得。到初二(下)学期,笔者的学生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每次到要自读自讲的时候,都跃跃欲试。因有班级小组奖惩(以奖为主)机制做保障,组内后进生为了不让小组丢分,或者为了争取小组荣誉,也积极参与,组内优秀的学生在讨论环节也会督促同学动脑、动手、动笔,久而久之小组内部后进生在不断进步,中等生向优秀看齐,优秀生有了“危机感”更会积极努力。整个班像一辆火车,每一个小组是一节车厢,老师是火车头,老师将学习的动力分给了每一节车厢,让每一节车厢自己滚动起来,就大大地减轻了火车头的压力,又能高效地共同前往远方。

        学海无法,教然后知困。以上是从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点经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不断地尝试,不断的反思,并将各类较为实用的方法总结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