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李嫡)
(2023-01-09 12:14:15)分类: 荷香组 |
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昆明铁路五中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一张鲜亮的名片,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学生也愈发失去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古诗词教学有如下要求:“感悟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体会诗词文化思想和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那么怎样教学古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古诗的意境,展现古诗的魅力呢?在听完李桢师妹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立足学情,巧妙激趣
教师在决定教什么与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从李桢师妹的整节课来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对学生学情进行了精准的分析,即大多学生对诗歌缺乏兴趣,不了解什么是吟诵?针对此,教师设计以“感受吟诵之美”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
于漪老师说过:“课堂教学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要做到“课伊始,兴已浓”,就需要教师用心、用情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李桢师妹以春晚《忆江南》视频片段作为导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在身临其境之中,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无限的期待中产生对新知识(吟诵)的求知欲,让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主观能动性也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二、设计活动,披文入情
学习古诗文时,诗人是“情动而辞发”,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过去,我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进度,常常把分析古诗内容凌驾于诵读古诗之上,以致得不偿失。其实,在学习古诗词时,应该让学生多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既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但是,如果片面理解为一味地让学生读,学生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地读,哪怕读上千遍,也只能使学生养成“唱仰天书”的坏习惯。所以,在如何“读”这一问题上,我们老师就得多下功夫。李桢师妹的这节课以“吟诵”这一传统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反复吟诵中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融入古诗的情感中,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借鉴的一种方式。此外,我们语文教师也可以把古诗的教学与“读”“画”结合起来,或者“写”“编”(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微写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结合。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读与这些活动相结合,不但能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其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李桢师妹的古诗文教学课堂很好地实现了“学以致用”这一教学目标,整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教授完学生吟诵的概念及方法后,鼓励学生吟诵自己或同学的名字,随后又引导学生吟诵《三字经》,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吟诵进行评价和引导,一步一步加深学生的兴趣,最终以多次吟诵的方式走进《夜雨寄北》,感悟诗文魅力。通过短短一节课的学习,初步奠定了学生“吟诵”的基础,并且有助于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文,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同时,为了让学生兴趣不减,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成立“古诗吟诵社团”,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吟诵会”等,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以致用很重要,当然,能把学到的古诗词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或是写作当中,就更能体现出诗词学习的效果和价值了。
此外,《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吟诵时如果鼓励学生加入“手舞足蹈”,那么学生对诗的理解是不是就更上一层楼了呢?
以上便是我听完课后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我想,教师的古诗词教学只有多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一份苍白和枯燥,才能激荡学生的情思、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