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吟诵”让课堂闪耀另一种光芒

(2023-01-09 10:28:06)
分类: 荷香组

吟诵让课堂闪耀另一种光芒

                  ——聆听吟而有法 诵而有章有感

经开二中    李密霞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教授古诗词的方法有很多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各不相同,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的难点集中在背诵、默写、赏析,面对学业的压力,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完成古诗词的学习任务,然而要谈到对古诗词的兴趣那自然就是摇头摆手。今天有幸聆听到李桢老师执教的视频课《吟而有法 诵而有章——古诗文特色课程之“感受吟诵之美”》,虽然未能现场观摩,可是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互动的同学让屏幕外的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生活动的参与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学环节简明紧凑,教学材料丰富多样

本堂课由“何为吟诵”“为何吟诵”“如何吟诵”三个教学环节构成。李老师用2022年春晚节目《忆江南》片段激趣引出“何为吟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吟诵”和“朗诵”、“歌唱”的区别;然后借助《李白行吟图》和《东坡行吟图》引入“为何吟诵”,用《毛诗序》诗评等文字材料进一步讲解吟诵的意义;接着李老师用学生姓名和《三字经》选段作为练习材料对“依字行腔”这一技法进行练习;李老师又用《哆啦A梦》主题曲引导学生“借曲套腔”练习吟诵《秋词》,最后播放名家吟诵作品《夜雨寄北》引导学生品鉴,跟诵。

初中习诗词格律,其难处有三:一是难以记牢;二是容易糊涂;三是毫无趣味,难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而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环节简明,教学材料有视频、画作、文字、口诀、符号、音乐多种形式,趣味盎然,鲜活灵动,尽可能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活动难易有序,学生成长可测可评

本堂课无论是个人表现、小组合作展示还是全班反馈所学都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上很高的参与度。学生的高度参与李老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密不可分的。从教学环节和教学材料可以看出,李老师用有趣有料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吟诵”这一知识的兴趣,用朗朗上口《玉钥匙歌诀》教授“吟诵”方法,最值得学习的是李老师用学生的姓名作为练习材料,让学生体验吟诵的感觉,学生吟诵得有些韵味之后马上通过“开火车”的形式吟诵《三字经》选段,在此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吟诵”由教师带诵到个人独诵,吟诵的声音由小变大,吟诵的响应速度有慢变快,两个学生活动完成后,学生们熟悉了“依字行腔”这种吟诵技法。

下一个学生活动,李老师引入“借曲套腔”的概念,用学生很熟悉的动画片《哆啦A梦》主题曲作为配乐吟诵七年级上册诗歌《秋词》,生动地讲解“借曲套腔”这一技法,整个课堂也因为这一活动被推向了高潮,熟悉的音乐搭配熟悉的诗词,人人参与,句句吟诵,真是“便引诗情到课堂”。

最后一个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品鉴名家吟诵作品《夜雨寄北》,通过学生自述所听感受触发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共情。这一活动虽然对学生要求较高,完成难度较大,但是学生们跟着李老师三次吟诵,每一次都可以听出学生情感的不同,每一次都可以感受到学生在一点点地爱上“吟诵”,每一次都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成长。

李老师设计组织的学生活动难易有序,层层推进,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体验“吟诵”,在体验中进步,学生的成长眼睛是看得见,耳朵听得见的,这样的学生活动不仅保证了教学环节的有序衔接,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精神内涵的理解和审美韵味。

三、教学启示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一种体验学习它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对性情的陶冶吟诵也不例外。学生掌握基本吟诵法后,可以自由练习吟诵,特别是学习了借曲套腔的方法后,可以将背诵记忆有难度的古诗文通过吟诵的形式减轻记忆压力,让学生享受学习古诗词的快乐。

从古诗文的发展演变来看,古诗文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声音的艺术古诗文的创作过程跟现代白话文不同它是先吟后写的诗就是心声从头到尾是从心志到吟咏的过程是声音的创作鲜有书写的参与所以古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文字只是用来记录而已教授吟诵之法其实就是回到了诗歌的本源,通过教授学生吟诵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语音、语调、语气置身到诗人描绘的世界,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更能理解诗人想要传达出的思想,这对于古诗文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的传承是大有裨益的。

吟诵,这种丢失了一百多年的读书方法又重新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课堂闪耀自由趣味的光芒,让学生传承了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多了一条路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