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境写作”概念梳理
(2022-12-31 12:43:32)分类: 荷裳组 |
“交际语境写作”概念梳理
云南大学附属会展学校
荣维东先生认为,国内外写作课程大致经历了三种范式的转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传统的“文章写作”,七十年代开始转向“过程写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八九十年代开始发展着“交际语境写作”。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目前大多仍停滞于“文章写作”阶段,“交际语境写作”对于中学作文教学而言还处在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在中学作文教学当中推进“交际语境写作”,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进行梳理。
传统的“文章写作”,注重分析文章的立意、内容、结构、语言、修辞技巧等方面,关注的是文章写作的结果;“过程写作”将写作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过程”,注重写作的过程,写作教学以作者为中心,关注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交际语境写作”,则注重写作的目的,把写作看成是“自我表达与社会交流的行为、工具或手段”。“文章写作”由于只注重结果,不问过程,学生写作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而遭到摒弃;“过程写作”虽然由关注结果转而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但仍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根本上还是为了完成一篇文章而写作。“交际语境写作”认为写作的本质是为了交流,能让学生由心而发进行写作,在真实或相对真实的语境中表达真情实感。那么,“交际语境写作”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
“语境”这一概念,最先由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原始人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文中提出。马林诺夫斯基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试图将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翻译成英语,他发现“土著语言中词句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因此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一概念,“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这对语言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认为,“语言中的意义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受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他试图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创立一种语言学语境。他这一想法最终由他的学生语言学家韩礼德完成,韩礼德在旧有语言学理论上进行创新,将“话语分析理论、认知和社会属性涵盖到研究领域”,提出以语境为主的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所认知的现象以及现存的社会结构是通过语言而得到体现的”,并将语言表达看作“实现人类交际互动的主要方式”。
面对我国作文教学难以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困境,西南大学教授荣维东结合语境理论提出“交际语境写作”,并对此进行界定:“包括真实的或拟真的言语交际语境,包括读者、目的、体式、语言等交际语境要素”,“写作主体与外在社会语境之间,个体与外在真实生活世界、精神世界以及社会文化世界之间,一切的意义建构和交流的写作”。“交际语境写作”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写作的本质意义,即交流,它的目的是通过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愿写作甚至害怕写作的问题。
至于如何创设逼近真实的写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写作,乐于表达交流,还需要中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