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命绚烂又宁静
(2022-12-19 08:10: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荷裳组 |
阅读,让生命绚烂又宁静
云南大学附属会展学校
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手机、电视、电脑等各类电子设备成为大家每天的必备工具,甚至有人调侃到:“没有手机整个人都不好了!”手机不在身边时,会不知所措;在外手机电量不足时,会惶恐不安;晚上因过度玩手机导致失眠,但又无法放掉手机;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情,除非玩手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既给全人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办事效率;但也不可避免地掏空了现代人的内心,碎片化的信息削减着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蚕食着人们的生命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重拾真正的阅读,让生命绽放应有的绚烂,让生命回归本身的宁静。
阅读,让生命更加坚韧、豁达。在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遇到波澜、挫折,从阅读中我们可以汲取抵抗生命困苦的力量。我们去读苏轼,看他“乌台诗案”后“缥缈孤鸿影”却“拣尽寒枝不肯栖”的那一份倔强与傲骨,悟他经过时间的洗礼与自我内心对痛苦的咀嚼后所达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澄明之境;我们去读史铁生,看他如何在“地坛”里面辗转颠簸独自面对身体的残缺,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重新获得生的希望;我们去读梁衡的《壶口瀑布》,看那“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懂得“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于是,因为阅读,我们不再害怕苦难,真正懂得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味。我想,可以从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中汲取养分,让自己在未遇见困难时储存能量,在遇到生命中强大的暴风雨时,能化平时从阅读中汲取的养分为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又能从生命的痛苦中更加坚韧起来,便是阅读的意义。
阅读,让生命独特、自信。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认为,“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的确,我们拥有“芦苇”一样渺小脆弱的肉体,稍微淋了雨它就感冒发烧,被太阳暴晒它就晕吐,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会思考”。因为信息的发达,“复制粘贴”、快餐式的浏览已经让部分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深入阅读却能对此进行拯救,因为阅读带来思想的鲜活,所以生命独特又丰盈。在阅读中,我们看到朱自清的《春》里那些虽百花绽放却仍遍地是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因他人的灿烂而自卑,不因自我的矮小而羞愧,自然又笃定地开出生命之花。
阅读,让生命自由、宁静。在阅读中,我们独立思考,徜徉于书海世界,摒弃了外在的喧嚣与烦恼,生命在这一瞬间达成了永恒的宁静,从容、坦然,这是阅读带来的个人内在生命的幸福感。物质的过渡追求让人迷失方向,对金钱、权力的欲望让人失去本心,但阅读却能将人从物质欲望的深渊中解救出来,豁然明白简单的食物能将身体养活,我们需要更多的是精神、灵魂的丰富。
哲学家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让我们静心阅读,让生命博雅、丰盈;让我们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让年轻的生命在书海里、在未来的生活里尽情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