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错题寻规律,引冲突生新法(马娴)

(2022-10-24 15:20:37)
分类: 心得感悟

集错题寻规律,引冲突生新法

东川一中    马娴

 

1019日,在师父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到昆一中晋宁学校学习交流。听了两节作业讲评课,我对我们工作室丁师妹的课印象深刻,她的课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窗,给了我一个新角度去思考问题。

丁师妹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她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为“乐业”这一论点补充事实论据,根据题目要求来组织语言。作业收集齐后,丁师妹细心批阅,对错题进行了整理分类,错题主要分为“论据无效——事例与论点无关”,“有据无论——没有结合事例进行议论”,“据论不融——没有着重叙述事例中与论点相匹配的细节”等几类。得到了详尽数据,丁师妹针对错题摸索规律,分析其存在问题,找到其形成原因,思考并总结破解方法。

课堂上的丁师妹收放自如,不急不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自己去找寻答案里的漏洞。为了及时补上漏洞并得到完美解答,学生新的思考与旧思维产生冲突,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合作研讨齐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丁师妹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有温度的提问,在学生紧张,课堂突然安静的时候,她能够即场发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打破僵局,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课堂的尾声,丁师妹还贴心地为学生总结了补充事实论据方法的口诀——“论点论据手拉手,议论跟着事例走,叙述主题要紧扣。”她的课堂获得了在场老师及学生的喝彩。

由彼及己,思考一下自己的作业讲评课,过往的自己在此类课堂上以公布答案为主要构成部分。正如师父所说,一两节课如此,学生可能会竭力配合老师,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感到倦怠,那自己的作业讲评课将是一堂堂无效课,就不能实现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目标。

可以说,丁师妹的这堂课给我指明了一条路,虽然达不到她的高度,但往后的作业讲评课我需要尝试着去进行一些改善。

首先,在讲评课时,要搞清楚“讲”与“评”,讲明存在的问题,总结问题的关键,讲清解题的思路;评判作业,发现存在问题,找到其形成原因。

其次,要有目的地进行讲评,课前,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课堂上的知识漏洞,尤其针对普遍现象要及时寻找方法补住漏洞,预防小洞过多汇集成大洞,避免学生知识点与知识点衔接发生断裂脱节。

再次,树立作业完成后学习过程没有彻底结束的观念。聚焦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开展复盘与反思。

第四,作业讲评课应以总结学生学习成果和纠正错误为主,展示优秀作业与查缺补漏并行,学生对照优秀作业后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依靠优生的启发,从学生的思路去发现自己的漏洞。

第五,教师要擅长摸索总结规律,作业讲评与课后辅导要做好充分准备。最好能形成好习惯,进行“习题批改记录”,记录典型错误及其分布率,记录作业中出现的简捷思路、出色的答题技巧与方法,即时记录改作业时的心得和瞬间想法。

第六,巧妙地在课堂上设置一点思维冲突,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冲突可以是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也可以是自己和同学之间的,还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让他们在冲突中抓住思维撞击时瞬间生出电光火石,留下深刻印象,牢固掌握知识点或开启新的思维模式。

如果错误率在学生中占比过大,更要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是自己教法不够系统,讲解步骤不清晰,没有吃透重难点,作业设计不够精心,与所讲知识点的针对性太弱……还是课堂没有足够吸引力,学生不专心,对知识点不理解,亦或是解题不规范,审题失误等。针对错误类型,调整自己课堂重心,灵活使用各类方法策略,将作业讲评分成展示类、提醒类、略讲类、详析类等。

从丁师妹的课里可以看出,虽然错题是我们老师主观意愿里不愿看见的,但错题能给我们的课堂指出路子,统计作业中的错误率,也就能分析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确定纠正错误的重点,设计普遍辅导与个别辅导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讲评时还要求“准”,重点剖析,就题论题,正本清源。

当然,是否针对知识点精心设计作业也是一堂作业讲评课好坏的关键,丁师妹课前的作业布置,结合课文《敬业与乐业》让学生为“乐业”补充事实论据,简洁明了,针对性强。少而精的作业能更好达成教与学的任务,为后期作业反馈、评讲、完善做好铺垫,提高了课堂效率,作业讲评中生成了学生易于接受的新方法、新技巧,引导学生再思考、再分析、再判断、再推理,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好的教研教给了我好的教学方法,这趟晋宁之行很是值得,让我带着满满干货归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