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症下药顽疾消有的放矢效果显

(2022-10-24 12:46:41)
分类: 心得感悟

               对症下药顽疾消   有的放矢效果显

                    ——听作业讲评课有感

                       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学校   蒋菲菲

作业讲评课不仅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教授的课型,也是容易被语文教师忽视的一种课型,更是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型。

很早就曾在视频里听过一句对语文课“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评价语,某些教师认为语文课就是不及数学课“清清楚楚一根线”。其实,好的语文课,好的作业讲评课正是“清清楚楚一根线”。

以丁师妹的这节作业讲评课为例,教师授课前要先就学生作业答题的错误归因分类,统计授课班级的出错率,授课的第一个环节首先根据出错“病因”,分类展示学生的三种典型错题及班级出错率,引导学生分析失分原因,再思考修改错误答案的方法,接着在修改三类典型错误中实践方法,改正示例中的错误后,明确此类“病因”的修改方法。授课的第二个环节是以课本范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答题方法,再对照判断自身的“病因”,用习得的“良方”修改自己的错题。如果说修改示例时的学生还是位“实习医生”,那么,给自己曾经的错误辨析“病因”,对症下药来改正错误,让自己药到病除的学生就是“合格的医生”了。

从“实习”到“合格”是学生在这节课上清晰可见的提升,但从“合格”到“优秀”似乎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可以在训练中缩短。以师妹这节课训练的“补充事实论据”为例,在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后,可以再加一个训练:让学生化身出题人,从读过的议论文中另找一个论点,自主命题要求给某一论点补充事实论据,并给出正确答案,或根据课上示例的三种典型错误,为自己出的题设想出三种对应的错误答案,并将错误答案修改正确。当学生从做某一道题的提升明确上升到做某一类题的提升,学生就成为“优秀”的“医生”了,何愁“顽疾”不消呢?

作业讲评课的有效性除了课上教师给予的支架的搭建、方法的指导,体现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对学情的重视。无论是论证思路的梳理还是为某一论点补充论据,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常常是要么无从下手,要么自认为可以拿分,但通过做题发现自己很难拿满分的情况。所以,两位授课教师选的作业,正是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与重视。就像丁师妹所言,同样的作业,同一道题,不同的班级,学生出错的类型及出错率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作业讲评课同样要立足学情,切忌张冠李戴,要根据学生实际的作业反馈及时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曾听过一节理科的试卷讲评课,课堂倒是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从第一题开始,顺着往下点学生起来讲题,对于学生错多的题,没有任何侧重,都是一遍过,学生为什么错,没有分析的过程。听课的学生光满足于记录答案,与抄答案无异,甚至动作不够快的还写不完。抛开学科的差异,这样的讲评方式正是现在拿起作业就讲的大多数教师的作业讲评方式,为什么?“快”。确实,每周的语文课上,我们能留给作业讲评课的课时实在有限,也许会有教师质疑:一节作业讲评课如果只是就阅读中的一个题进行训练,我们的课时怎么够呢?这是否与现在教育界强调的“高效”课堂相悖?诚然,短期来看,确实不如直接对答案快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题都需要教师花一整节课来训练学生的,而且直接对答案的作业讲评真是有效的课堂吗?学生真能从如此“快速”的课堂习得方法,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吗?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无非练就手速,变成改错机器,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就语文学科而言,这样的作业讲评课,对于语文核心素养与成绩的提升没有丝毫帮助。

作业讲评课不用面面俱到,它同样需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重点、难点从哪来?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来。作业讲评课要教什么,是通过教师批改、分析、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后来确定的。以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普遍重批改轻分析,更有甚者,不批改直接讲评。从而导致作业讲评时重答案轻思维,哪怕明知是典型的易错题,也只看重某道题的答案改错,既缺少对作业中问题的分析与梳理,又缺少对答题方法的指导,更缺少从某道题到某类题的拓展与深化。所以,只有统计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从中发现学生的易错点或知识盲区,才能找到作业讲评课的重点。

如果说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或知识盲区是作业讲评课的重点,那么,帮助学生把易错点变成牢固掌握的知识点,形成语文能力,就是课上必须突破的难点。笔者以自己学生作业中“梳理论证思路”题在讲评课中重难点的确定为例:学生在作业中出错难拿满分的原因在于只答论点,梳理结构,却未写出作者如何论证论点。那么,作业讲评课的重点就不是教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论点,而是放在根据找到的论点梳理论证的过程,教学难点自然就变成了梳理论证过程的方法。如果不分析学生失分原因,教学重点就容易偏离学情,而教师对学情认知不明,课堂的有效性则难以保证。

作业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重要帮手,教师不仅是作业的命置者,也是作业的批改者,还是作业的讲评者。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改变固化的布置作业的模式,首先要保证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批改的及时性,分析的全面性,再来谈讲评的有效性。讲评作业前,找到学生应掌握却普遍未掌握的知识点,分析要到位,“病因”清晰,授课时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