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维”复习法——谈谈期中考试复习
(2025-11-08 17:02:14)
标签:
安庆市三名工程考核 |
分类: 教学思考 |
又到期中复习时,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可能面临的挑战——基础相对薄弱、语言环境缺失、学习资源有限等。因此,在期中复习阶段,如何高效地整合知识、激发兴趣、提升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期,我进行了一次融合了多种方法的复习尝试。
一、 复习的意义:不仅是“温故”,更是“知新”与“赋能”
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而言,期中复习绝非简单的重复记忆。它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
1. 系统建构:将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串联成网,形成结构化记忆,避免“学一忘一”。
2. 查漏补缺:这是发现前半学期知识盲区和能力短板的关键节点。
3. 能力提升:在巩固基础之上,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阅读、表达)迁移。
4. 信心激励:一次成功的复习体验能极大地增强农村孩子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打破“英语难学”的心理定势。
二、 复习经验分享:我的“四维”复习法
围绕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维度的复习策略:
1. 话题引领,单元整合——让知识“活”起来
我不再是按课本顺序平铺直叙地“过”知识点,而是以每个单元的核心话题为统领。
2. 技术赋能,词汇速测——让基础“牢”起来
词汇是农村学生的老大难问题。我借助人教口语APP,对单词复习进行了创新。
具体操作:使用APP的听写功能,但改变了传统“按顺序念中文”的模式,而是采取乱序播放、中英文混合释义的方式。例如,APP可能随机念出英文单词要求学生写出中文,或念出中文释义要求学生写出英文,顺序完全打乱。
效果:这有效防止了学生“位置记忆”的惰性,迫使他们真正理解每个词的含义,而非记住单词在列表中的顺序。混合测试也锻炼了他们的即时反应和翻译能力,夯实了基础。
3. 互动激趣,随机检阅——让课堂“动”起来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我利用教室里安装的畅言智慧课堂系统的互动功能。
具体操作:在提问或检查课文背诵、句型操练时,使用系统的“随机点名”程序。大屏幕上的头像飞速滚动,随机选定学生回答。
效果:这种方式创造了适度的紧张感和趣味性,让每个学生都有被抽到的可能,从而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它实现了课堂参与的公平性,让复习课堂不再是少数“优等生”的舞台,而是全员参与的练兵场。
4. 视听结合,拓展阅读——让视野“宽”起来
针对农村学生阅读素材相对单一的问题,我尝试对复习阶段的阅读材料进行“再创作”。
具体操作:选取与单元话题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利用网络资源,将其转化为简短的主题视频。视频中配有英文字幕、地道的发音和生动的画面。
效果:视频的多模态输入比纯文本阅读更能吸引学生。它在复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弥补了农村地区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实现了“复习”与“拓展”的双重目的。
三、 理论依据与教育原理
我的这些实践并非凭空想象,其背后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和原理作为支撑:
信息加工理论:词汇的“乱序、混合”听写,符合记忆的规律。它通过增加提取信息的难度(“合意困难”),加深了记忆痕迹,使词汇从短期记忆更有效地进入长期记忆。
掌握学习理论与教育公平:“随机点名”互动确保了教学反馈的全覆盖,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的个别辅导提供了依据,体现了教育过程公平的理念。
多模态学习理论:“阅读材料转视频”充分利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通道,符合当代学生认知习惯,能降低认知负荷,提高信息接收效率和学习兴趣。
四、 反思与改进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和寻求优化:
1. 分层教学的深化:随机点名虽好,但可能对基础极弱的学生造成压力。下一步,我计划在点名后设置“求助锦囊”或“伙伴助攻”环节,并在任务设计上体现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2. 技术使用的“温度”:技术是工具,不能替代人文关怀。在利用APP和系统之余,我会更注重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用鼓励性的语言点评他们的表现,让技术为人服务,而非相反。
3. 本土资源的开发:在话题选择和视频制作上,可以更多地融入农村学生熟悉的乡土元素,让英语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产生更强连接,激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
期中复习是一场师生携手共进的战役。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通过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现实条件的教学方法,我们完全可以让农村孩子的英语学习之路走得更加扎实、自信和精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