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堂引发的教育思考:把10分钟还给学生
(2025-11-03 21:30:05)
标签:
安庆市三名工程考核 |
分类: 教育故事 |
上周二下午第三节课的铃声,像往常一样响起,但我的心里却比往常多了几分焦躁。上一节课的老师因为内容没讲完,拖堂了三分钟。就是这三分钟,像一块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我始料未及的混乱。
一、 问题:被“偷走”的十分钟
我的课,就在这被压缩的课间里仓促开始了。教室里弥漫着一种躁动不安的气息。铃响后五分钟,小军满头大汗地抱着篮球冲进来;紧接着,小红和丽丽气喘吁吁地跑回座位,手里还拿着刚从厕所接来的水;直到上课将近十分钟,最后一名同学才在众目睽睽下尴尬地溜进教室。
整个导入环节支离破碎。我每讲一句话,都可能被迟到的同学打断。准备好的精彩开场白,在一次次“报告”声中失去了魅力。同学们的注意力,也像被撕碎的纸片,随着每一次开门关门而飘散。我试图加快节奏,追赶教学进度,却发现台下是一张张疲惫、焦急又略带歉意的脸。那节课,预设的听力任务只完成了一半,小组讨论更是草草收场。教学进度,成了一张被画得乱七八糟的计划表。
后,挫败感和反思涌上心头。这仅仅是几个学生迟到的问题吗?不,我看到了更深层的影响:
1. 对学生身心的挤压: 课间十分钟,是他们上厕所、喝水、放松眼睛、为下一节课做准备的必要时间。被剥夺的这十分钟,剥夺的是他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缓冲。
2. 对课堂效率的吞噬: 混乱的开局直接导致整堂课秩序涣散。学生无法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节奏被打乱,最终“欲速则不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对规则意识的消解:
当“准时”可以被随意打破,学生们潜意识里会对课堂规则产生轻视。这种隐性的负面影响,远比一两个知识点的缺失更严重。
三、 解决方法:一个关于时间的“契约”
第二天,我决定把这件“糟心事”变成一堂关于“时间”的班会课。我没有批评任何迟到的同学,而是把昨天的情景和我的感受坦诚地告诉了大家。
“同学们,昨天第三节课,我们上得很辛苦,我很累,相信你们也很累。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那么,我们一起来立个约定,好吗?”我郑重地向他们承诺:“从今天起,我保证每节课准点下课,绝不再占用大家一分钟的课间。我把完整的十分钟,原原本本地还给你们。”教室里安静了一下,随即爆发出小小的欢呼和掌声。
“公平!”孩子们异口同声,眼神里充满了认同和决心。
1. 人本主义学生观: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生理需求、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基本需求。我们把学生当“人”来看待,他们才会以更积极的状态回报课堂。
2. 构建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管理的关键不在于“控制”,而在于“营造”。一个被尊重、被信任的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律性和合作精神。我和学生的这个“契约”,正是在共同营造一种平等、互信的心理氛围。
3.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我的“准点下课”是一个积极的行为,而学生的“准点上课”是对这个积极行为的正面回应与强化。这种双向的、正向的激励循环,远比单向的命令和惩罚更持久、更有效。
约定生效后的这几天,课堂的开端变得无比顺畅。铃声成了我们之间一个默契的信号:它一响,我便合上书本;它再响,教室里已是书声琅琅。那被“还回去”的十分钟,像一块神奇的橡皮,擦掉了匆忙与焦躁,也像一剂高效的粘合剂,将师生的心贴得更近。
我终于明白,有时候,教育不是给予更多,而是懂得归还。归还那本该属于他们的十分钟,就是归还了他们被尊重的权利,也为我们赢回了一个高效、和谐的课堂。这,是一堂关于时间,更关于尊重与信任的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