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上,且行且驻——从“疲于奔命”到“心安吾乡”
(2025-11-08 19:39: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点滴 |
又是周末,时已立冬,冬天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路上没有行人,外面开始安静起来,我的心也澄澈了许多。开学两个多月了,一直是忙忙碌碌。本来习惯每天一反思,一周一梳理,一月一小结,这学期都成了奢望。忙,茫,盲······,就像抖音热歌里面唱到:本想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却是匆匆忙忙。
这学期的校园,总见我在教学楼里步履匆匆。晨光中领着书袋赶向教室,暮色里抱着作业本低头疾行。日子被切割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的循环。我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被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在教育的田野上疲于奔命。回想上学期,同样是忙碌,却有着不一样的节奏。那时总能在备完课后,泡一杯清茶,读几页专业书籍,或在黄昏时分写下教学随笔。而今,连发呆都成了奢侈。更可怕的是,内心的园地开始荒芜——那些曾经滋养我的阅读时光、写作时刻,都被“赶进度”这三个字无情吞噬。
当心灵失去滋养,疲惫便如藤蔓般缠绕上来。我发现自己变得易怒,对学生的错误缺乏耐心,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那些曾经能用感恩化解的烦扰,如今却成了压在心头的巨石。夜深人静时,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直到某个批改作业的深夜,读到一段文字:教育需要“慢”的勇气。我在台灯下怔住,反复咀嚼这句话。是啊,当教育只剩赶路,心灵如何安栖?忙碌,不是教育唯一的答案。我把自己活成了一艘随波逐流的船,却忘了掌舵的人本该是自己。教育的幸福,从来不在疲于奔命的追赶里,而在每一个用心感受的当下。这个认知如推开一扇久闭的窗。我开始明白,不是时间太少,而是我让时间失去了质量;不是工作太忙,而是我让忙碌失去了意义。
往后的日子,我决定做出改变。首先,我要重新成为时间的主人——每天留出“不可侵犯”的一小时,用于阅读和思考。哪怕只是读一首英文小诗,写一段教学反思,也要让心灵有栖息的时刻。其次,我要在课堂上寻找小而确切的幸福——当学生正确读出那个困扰他许久的单词,当他们在小组讨论中迸发出精彩的想法,我要学会停下赶课的脚步,和他们一起享受这片刻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我要重建内心的秩序。每晚睡前,用五分钟记录当天的“三件小确幸”:可能是学生悄悄放在讲台上的一朵野花,可能是同事分享的教学心得,也可能是自己终于攻克了一个教学难点。这些细小的光亮,将照亮前行的路。
教育本就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埋头耕耘,也要抬头看天;既要赶路,也要学会驻足。当我不再把自己困在疲于奔命的循环里,教育的诗意终将回到这片乡村教育的田野。

加载中…